过去一周,XR产业呈现出强烈的“场景化爆发”信号。天猫双十一数据揭示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暴涨25倍,成为3C数码品类中的增长极;国内外市场也在同步放量,雷鸟创新、Rokid、阿里系、百度等在新产品与生态协同层面持续释放信号。更重要的是,硬件设计从堆砌功能走向对佩戴体验的深度优化,显示技术从中低端的成本导向逐步向高端显示与降噪体验并举的方向演进;在操作系统与生态格局方面,Valve 公布 Steam Frame VR 将开放给第三方设备使用、阿里夸克 AI 眼镜深度整合支付宝等应用生态,以及至格科技、宁波万有引力等核心供应链的加速投入,标志着产业链正在从“技术试点”进入“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在消费端,全球出货量的增速同样显著。IDC 的最新数据指向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约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在中国市场,CINNO Research 统计的第三季度消费级 AR 设备销量达到13.0万台,同比增长110%左右,显著超越 VR 设备的4.0万台水平。这些数字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产品层面的价格下探与多场景功能叠加、渠道端对大众化佩戴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 AI 技术对影像、翻译、导览等场景的直接增益,共同驱动了消费端对智能眼镜的接受度与使用频次提升。

在硬件层面,行业竞争正在从“单点升级”转向“整套系统优化”。重量与佩戴舒适成为核心考量,超轻设计成为新的焦点:LIPO 李白眼镜发布的智能眼镜重量仅约15克,采用航天级纯钛材料与可互换镜腿设计;莫界推出全球首款半框造型AR眼镜参考设计、通过自研光学架构降低核心模块重量;至格科技推出的波导镜片厚度降至0.5mm、重量仅3克,显著提升佩戴体验与场景连续性。显示技术方面,行业继续以 Micro OLED 为主,Fast LCD 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份额,但高端领域三星 Galaxy XR 已采用 OleDoS 显示屏,尽管初期反馈存在视觉疲劳问题,说明光学设计与舒适性仍需迭代优化。这些硬件变革共同指向一个判断:未来的 XR 头显无需以“硬件堆砌”为唯一卖点,而是以佩戴舒适、显示质量与人工智能协同交互的整体体验为核心竞争力。
在交互与应用层,AI 正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格局。 Rokid 乐奇与支付宝、瑞幸咖啡实现全球首次眼镜端 AI 点单支付的示范,Tim 现场演示下单与支付完成的全过程,几秒钟内完成的无缝体验向前端场景渗透的速度令人瞩目。亮亮视野 AR 翻译眼镜 Hey2 以 49 克重量实现多语种同传,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报道也还原了其快速响应的能力。百度小度 AI 眼镜 Pro 实现实时翻译与语音交互的现场试用,进一步印证 AI+AR 的组合正成为提升日常场景效率的关键路径。甚至在互动层,还曝光出三星正在探索“智能戒指联动 XR 设备”的交互拓展,以及 Even G2 AR 眼镜与 R1 智能戒指的健康数据直显组合,显示出可穿戴设备之间协同的生态潜力。

在生态与系统层,Valve 的 Steam Frame VR 正式对外发布,搭载骁龙 8 系列芯片与 SteamOS,支持独立运行游戏,并明确对第三方 VR 设备开放 SteamOS 的授权策略,未来有望重塑内容生态的进入门槛与分发机制。与此同时,阿里夸克 AI 眼镜深度整合支付宝、地图、淘宝等核心应用,百度地图与莫界合作推出全场景智能眼镜导航,亿级 POI 数据库的接入使得出行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获取更具即时性与准确性。供应链层面,至格科技获得 OPPO、小米等超亿元级融资,并接到“单个订单超 10 万套”的行业纪录,波导制造能力与大规模产线投放成为现实诉求。宁波“万有引力”项目则以自主研发的 5 纳米空间计算芯片 X100 切入 XR 设备的长期功耗与延时优化,将进一步提升高端头显在数据密集场景下的应用可行性。这些动作共同标志着行业竞争从“硬件对比”向“操作系统、内容生态与产业链掌控力”的综合博弈演进。
然而,内容生态的短板仍清晰可见。 Valve 公开表示,当前并非第一方游戏在开发阶段,内容供应不足仍制约上游需求对硬件的拉动效应。这与行业对高质量应用生态的期待形成对照,也提醒人们,真正推动XR 大规模普及的,不仅是头显本身,更包括高质量应用、跨场景数据与服务的持续供给,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与内容合规的长期建设。
在应用场景方面,教育、文旅与公共服务等垂直领域的落地呈快速推进势头。风语筑与 Rokid 联合推出 AI 智能导览系统,通过眼镜视觉识别实现动态叠加文物解说,文博体验与沉浸式学习的结合正成为文化场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入口。此外,文旅、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案例也在不断扩展:GPX 主题展览、南极主题大空间 VR 体验、VR 看内饰等创新应用正在逐步落地,驱动行业从“概念演示”走向“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在挑战方面,仍需正视几个关键难题。首要是佩戴舒适性与长期佩戴的视觉体验, Galaxy XR 的初批用户反馈就暴露出光学设计与舒适度之间的取舍问题,需要光学结构、渲染算法与贴合度的系统性优化。其次是隐私与伦理合规的持续挑战。近期行业内关于广告、内容安全和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警示 XR 生态在快速扩张时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与数据保护机制。最后,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仍是核心瓶颈,只有当硬件、操作系统与内容生态形成闭环,XR 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规模落地。
结论与展望:当前阶段的 XR 行业,正处于从“探索型产品”向“场景化、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消费端的快速放量为产业链带来更清晰的市场信号,轻量化、低功耗显示与 AI 协同交互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变量;操作系统与内容生态的控制力则决定了未来市场格局。围绕波导与光学、AI 推理架构、跨设备协同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对高质量内容生态的持续投入,或将成为决定谁在这轮风口中率先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的关键要素。
未来机会可能集中在以下维度:一是核心元件的大规模产能与降本,包括波导、镜片、微显示器、低功耗 AI 处理单元等;二是开放式操作系统与生态联盟,推动跨品牌、跨场景的数据互通与应用落地;三是垂直场景内容与服务的深耕,如教育、文旅、公共安全、出行导航等领域的可落地商业模式;四是隐私保护、内容审核与合规机制的建立,降低用户风险并提升市场信任度。XR 行业的下一个阶段,正是把“技术可能”转化为“日常使用的真实价值”的阶段。
参考来源
- XR一周大事件:AI眼镜销量暴涨25倍,Rokid、Valve接连打出“王炸”,XR硬件迎来新的场景革命,OFweek维科号,https://mp.ofweek.com/vr/a156714998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