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在2025年秋季的两大发布会之间,悄然拉开了机器人业务的序幕。曾在Reality Labs负责Orion增强现实眼镜项目的李琛·米勒(Li‑Chen Miller),在内部帖文中宣布离开可穿戴部门,转任该部门新成立的机器人团队首位产品经理。此举不只是人事调动,更是Meta在AI与硬件交叉领域的战略旗舰——一款面向家庭的类人机器人“Metabot”正悄然成型。
在Meta Connect的产品发布现场,Meta首次公开售价799美元的Ray‑Ban系列智能眼镜,并配备内置显示屏,标志公司在AR硬件的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紧接着,Meta在Reality Labs内部组建了专注类人机器人的研发部门,由前Cruise CEO Marc Whitten领衔,旨在将AI驱动的“世界模型”植入机器人,以实现灵活的日常任务处理。Meta的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在接受《The Verge》专访时,将该团队形容为“当前最具战术性的机器人研发力量”。
李琛·米勒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映射出Meta对硬件人才的极致渴求。她在加入Meta前曾在Microsoft负责Xbox相关项目,并凭一封冷邮件向Meta穿戴业务负责人Alex Himel递交了针对Ray‑Ban智能眼镜的改进方案,随后被邀请加入并主导Orion眼镜的研发。她在内部写道:“告别穿戴,迎接机器人——期待与‘RoboCats’共舞”。此番转岗说明Meta正将智能眼镜背后的感知、交互与低功耗AI算力迁移至机器人平台,形成硬件‑AI的闭环。
机器人团队目前已在Meta招聘平台发布约40个职位,涵盖机器人产品运营总监、AI研究科学家以及多名软件工程师。招聘信息透露,团队正在构建一种具备“世界模型”的感知系统,借助Superintelligence Lab(由前Scale AI CEO Alexandr Wang领衔)提供的多模态数据训练,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家庭环境中实现精细抓取与路径规划。此举将在硬件成本、算法效率及数据隐私三方面形成新平衡:Meta计划在本地端完成大部分感知计算,以遵守欧盟GDPR等地区性合规要求,同时通过云端持续学习提升机器人行为的自适应性。

从产业链视角审视,这一布局对上游供应商产生连锁效应。Meta的NPU芯片供应链已经开始为机器人定制低功耗高算力版本,传感器模块的产能亦在近期的财报中显现30%增幅。据Bloomberg报道,Meta正通过与多家光学镜片厂商、微型声学传感器公司签署长期供货协议,以确保机器人在弱光与噪声环境下的感知准确度。与此同时,Meta的资本投入在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0亿美元,主要流向AI模型训练、硬件原型制造与生态合作伙伴的接口建设。
然而,风险同样显著。Meta的Reality Labs业务近年来持续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约5亿美元,且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日益严格的隐私监管。北美地区针对公共空间拍摄的合规审查仍在进行,可能导致机器人在功能上出现地区化碎片化。更有传闻指出,Meta内部对机器人定价策略仍在讨论,若定位高端家庭服务市场,面临的竞争将来自波士顿动力、软银的Aibo以及中国的星际机器人等成熟厂商。
综上所述,Meta将智能眼镜的感知与交互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平台,标志其在AI驱动的硬件生态中迈向更高阶的产品形态。短期内,硬件供应链将受益于新增产能与技术升级;中期看,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仍需在成本、用户隐私与生态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投资者若关注AI硬件融合的赛道,Meta的“Metabot”项目提供了一个观察公司在AI、AR与机器人交叉点的窗口,同时也提示了围绕合规与成本的潜在波动。

参考来源
- 【Business Insider】Meta taps smart glasses leader for robotics push as AI takes focus(链接)
- 【Bloomberg】Meta plans major investment into AI‑powered humanoid robots(链接)
- 【The Verge】Andrew Bosworth on Meta’s humanoid robot strategy(链接)
- 【Meta Q1 2025 Reality Labs财报】(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