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id在杭州发布的全新AI眼镜,重量仅38.5克、采用D形黑色镜框,并可装配处方镜片,外形媲美普通太阳镜,却内嵌了Qualcomm AR1芯片、全链路国产大模型以及多模态交互功能。上市即定价2,199 元(约310 美元),在同类产品中形成了“轻量+低价”的差异化定位,标志着国产AI眼镜正向大众化迈出关键一步。
从技术视角看,这款眼镜最大亮点不是显示屏,而是“AI即服务”。它整合了阿里巴巴的Qwen、深度之眼(DeepSeek)、字节跳动的Doubao以及智谱AI的Zhipu等四大国产大模型,实现了语音激活的数字助理、即时翻译、内容检索等功能,均在本地算力(Qualcomm AR1)与云端资源间自适应切换。这样的混合架构在满足低延迟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隐私合规:用户语音数据在本地先行预处理,仅在获得明确授权后才上送云端。

在生态层面,Rokid选择与国际眼镜巨头EssilorLuxottica旗下的Bolon合作,使产品在渠道与品牌认知上快速突破传统硬件公司难以逾越的壁垒。Bolon的处方镜片定制服务及其遍布全国的零售网络,为AI眼镜提供了从“硬件”到“日常佩戴”的完整闭环。CEO朱明明在发布会上指出,AI眼镜正处于“iPhone时刻”,但相较于智能手机,硬件迭代周期更长、生态协同更为关键。为此,Rokid计划在今年底上线专属App Store,投入1,000万元用于开发者大赛,并向第三方开放配件设计接口,形成软硬件同生的生态生态圈。

然而,轻量化并非唯一挑战。Rokid自去年底推出的带有单色绿色显示屏的AI眼镜已实现300,000+台的订单,却因供应链瓶颈导致交付延迟。当前,全球光学模组、微型相机与低功耗NPU的产能仍受限,限制了快速扩产的弹性。为应对,Rokid已与多家国内光学元件供应商签订“增产+共享”协议,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将产能提升30%,以匹配预估的2026年1,000,000台的全年出货目标。
市场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行业的高速增长。根据Counterpoint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10%,其中AI功能机型贡献了约60%。Omdia则预测,2025年AI眼镜整体出货将达5.1 百万台,2026年突破10 百万,2030年有望触及35 百万台。国产竞争格局日益激烈:阿里即将于11月27日发布Quark AI Glasses;百度的“小度AI Glass Pro”已定价2,299元;小米则在6月推出1,999元的轻量版;此外,Meizu与RayNeo也在布局细分场景。相较之下,Rokid的优势在于全链路国产AI模型的深度融合以及与传统眼镜品牌的跨界合作,这为其在“时尚+AI”细分市场争夺先机提供了独特的护城河。
从商业视角审视,Rokid的“AI+眼镜+时尚”三位一体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硬件的价值链。硬件本身的毛利率相对有限,但通过AI模型授权、内容平台分成(如QQ音乐、京东购物、支付宝支付)以及后端开发者生态(App Store、配件市场),能够形成持续的服务收入。若按2025年预测的1,000,000台出货计算,仅硬件直销收入约3.1亿元人民币,若进一步通过增值服务实现10%渗透率,则额外可产生3亿元的服务收入,毛利率提升空间显著。
未来展望:在监管层面,AI眼镜的摄像与音频捕捉功能正受到欧盟GDPR和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双重约束。Rokid已在产品中加入“本地隐私计算”模式,提供可视化的权限管理面板,以降低合规风险。技术上,随着Qualcomm即将发布的AR2平台和行业对更高分辨率摄像头的需求,Rokid的下一代产品可能将从“无显示”向“微型全彩显示”迭代,实现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呈现”的完整闭环。
综上所述,Rokid与Bolon的合作不仅是一次产品发布,更是一次产业链与生态系统的再造。它用轻量化硬件、国产大模型、时尚渠道三重叠加,勾勒出AI眼镜从“概念实验”迈向“大众消费”的全新路径。对资本、开发者以及终端用户而言,下一波机会正聚焦在软硬件协同、隐私合规落地与场景化服务的深耕,谁能在这条赛道上搭建起可靠的价值网络,谁就能在即将到来的“iPhone时刻”中占据领先。
参考来源
- SCMP, “From smartphones to smart glasses: Rokid’s latest AI frames join China’s new device race”, 2025‑11‑14.
-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 H1 Global Smart Glasses Shipment Report.
- Omdia, “AI Glasses Market Forecast 2025‑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