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的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Ant International 亮相了全新 Alipay+ GlassPay 智能眼镜,首次将虹膜活体识别嵌入可穿戴支付链路。该方案通过扫描用户眼球的 260 多个特征点,实现秒级身份确认,并在本地完成活体检测,防止照片、视频或 3D 面具伪造。与此前的语音指纹、二维码扫描相结合,GlassPay 形成了“一眼、声、码”三模态验证体系,标志着 AR 商业支付进入了安全性与使用体验并重的全新阶段。
技术层面,虹膜识别依托 Ant 自研的 AI‑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在镜片内部完成特征提取和匹配。光学模组采用近红外波段照明,能够在强光、弱光甚至逆光环境下保持 98% 以上的识别率。为防止活体攻击,系统加入了 3D 形状变化、血流纹理等多维度活体检测,单帧验证耗时不足 150 ms,几乎感知不到延迟。更重要的是,所有生物特征仅在本地加密存储,传输时采用端到端 TLS+AES‑256,符合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欧盟 GDPR 的数据最小化原则。
生态布局方面,Ant 与小米、魅族共同完成硬件研发,利用其在 XR 产业链的供应链优势实现快速量产。GlassPay 通过 Ant 的 gPass 框架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 API,支持电子钱包、数字票务、即时购物等场景的无缝集成。已在 AlipayHK 完成试点,用户可在 AR 试穿、交互式导览等情境下直接“眼睛点一下”完成支付,结算成功率提升 22%。与此同时,Ant 计划在亚太地区的智能硬件创新者和数字服务提供商中推广该方案,旨在形成从硬件、操作系统到支付服务的闭环生态。

监管与隐私是智能眼镜最敏感的议题。Ant 在发布会上承诺:① 所有虹膜数据采用可撤销的个人密钥管理;② 用户可随时在 Alipay+ 设置中禁用或删除生物模板;③ 针对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系统会自动切换加密算法和数据存储策略。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本地化+合规化”模式为可穿戴支付提供了可复制的合规模板,也为后续的面部、掌纹等多模态生物识别拓展奠定基础。
从产业链视角看,GlassPay 的出现可能触发三层次的连锁反应。第一,传统支付终端厂商(如 POS 机)将面临从硬件向软硬件融合的转型压力;第二,光学传感器与低功耗 NPU 需求激增,驱动供应链上游(光学模组、硅芯片)的产能扩张;第三,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将加速布局 AR 场景下的即时交易接口,推动“支付即服务”(PaaS)模型落地。根据 IDC 预测,2026 年全球可穿戴支付硬件出货量将突破 4.2 亿台,复合年增长率 28%,虹膜识别的安全加持有望提升用户接受度,抢占更多日常消费场景。
然而,风险仍不可忽视。当前虹膜识别在强光逆光下的误识率虽已降低至 0.001%,但长时间佩戴可能导致眼部疲劳,对用户体验有潜在负面影响。另一个潜在瓶颈是不同国家对生物特征数据跨境传输的法规差异,可能导致功能在地区间出现碎片化。投资者在评估相关供应链企业时,需要关注其在高精度光学元件、低功耗 AI 芯片以及合规审计能力上的布局深度。
总的来说,Ant 的 Alipay+ GlassPay 将虹膜生物识别与 AR 眼镜深度融合,既是技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可穿戴金融创新的里程碑。它提供了“一眼支付”的体验概念,预示着未来支付场景将从手持设备逐步迁移到更自然、更隐蔽的身体部位。对硬件制造、芯片供应、软件平台及合规服务等各环节的企业而言,这是一次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塑的全链路机会。
参考来源
- Ant International 官方发布稿:Alipay+ GlassPay 采用虹膜识别的智能眼镜
- 2025 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现场报道:FinTech Festival 官方页面
- Ant gPass 框架技术白皮书(PDF)链接待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