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举办的发布会上,蚂蚁国际(Ant International)正式宣布推出业界首个通过智能眼镜实现的虹膜支付认证技术。该技术基于蚂蚁9月推出的 gPass 框架,利用深度学习在本地完成虹膜特征捕捉与比对,声称在安全性上优于传统的面部或指纹识别。小米和魅族被指定为首批集成此功能的硬件合作伙伴,用户只需佩戴配备相应传感器的眼镜,即可在实体店或线上完成免触碰支付。
图片来源:南华早报(SCMP)|展示小米和魅族的AI眼镜将首批支持虹膜支付功能
虹膜识别在生物特征学上拥有极高的唯一性和抗伪造能力,使其在支付场景中能够有效降低欺诈风险。蚂蚁国际表示,整套流程将在眼镜本体完成,用户的生物数据不再上传至云端,从而提升隐私保护水平。
竞争格局与行业前景
蚂蚁的技术突破恰逢中国科技巨头在智能眼镜赛道的“百款大战”。阿里巴巴近日预告将在 11 月 27 日正式发布 Quark AI Glasses,已于 10 月底开启预售;而百度则在同月加速其自研 AR 平台的商用化进程,试图在智能交互层面抢占先机。小米、魅族、华为等硬件厂商也相继宣布将 AI 芯片、语音交互和传感器深度融合进新一代眼镜产品。
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将当前局面形容为“war of a hundred smart glasses”,指出从 2024 年底起,全球 AI 眼镜的出货量已从 150 万件攀升至 2025 年预测的 320 万件,复合年增长率逾 70%。驱动因素包括移动支付的普及、企业对远程协作与现场指引的需求上升,以及 5G/Edge 计算在低延迟场景下的支撑。
然而,快速迭代的背后也带来了监管与隐私的双重挑战。欧盟的 GDPR 与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生物特征数据的收集、存储与使用设立了严格的合规要求。业内人士警示,若不同地区对虹膜数据的合规尺度出现显著分化,可能导致同一款眼镜在不同市场推出的功能版本出现碎片化。
总体来看,AI 眼镜正从“概念玩具”转向“日常支付和信息交互的入口”。从蚂蚁的虹膜验证到阿里巴巴的全链路 AI 视听平台,生态层面的深度合作将决定哪家企业能够在这场百款争夺战中占据话语权。未来六至十二个月,产品迭代速度、合规落地力度以及跨平台生态的开放程度,将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的关键指标。
参考来源
- SCMP 文章《Big Tech firms double down on AI glasses, as Ant offers iris authentication for payments》(原文链接)
- Alibaba 预告 Quark AI Glasses(同上链接)
- Counterpoint 市场报告(该报告在 SCMP 报道中被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