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戴上它会看起来有点傻,但没人能看到你屏幕上的秘密——这是我对 Xreal One 的第一印象:一副把大屏私密化的“眼镜式显示器”。Stuff 南非 11 月的实测把这台设备评为“在本价位最值得考虑的 AR 眼镜之一”,关键卖点集中在轻薄(<100g)的机身、双 1080p 120Hz 微 OLED 面板、以及厂内自研的 X1 空间计算芯片。但体验是一把双刃剑:R14,000 的定价、仅 50° 的视场(FoV)和必须通过 DisplayPort-over-USB-C 绑定主机的现实,决定了它既像工具也像实验品。
Stuff 的评测用上了“头戴式耳机”的比喻:当你在飞机上处理机密文档,只要把 Xreal One 插到手机或笔记本,旁人看不到你的屏幕;同时它有电致变色镜片(按键有三挡)和由 Bose 调校的开放式扬声器,带来比预期更扎实的沉浸感,但也要承担“会打扰别人”的音频外泄风险。体验层面,X1 让很多配置在设备端完成,支持基于视线的三自由度(yaw/pitch/roll)交互,尽管这不是完整的 6DoF,但对办公、视频和移动观看场景已经足够。
“X1 是这副眼镜的 pièce de résistance。” ——Stuff 评测(Duncan Pike)

细节上,Xreal One 的硬件让人惊讶:双微型 OLED、Bose 调音的开腔扬声器、物理按键与 USB-C 接口全塞进不到 100g 的镜架里;还有三个尺寸的鼻托来改善贴合度。它并非完美:视野受限(50° 横向)、佩戴会显得“有点滑稽”,而且如果你戴处方眼镜,需要额外购买替换镜框并配镜片(官方镜框页面)。续航并非问题讨论核心,因为它需持续由手机/电脑供信号——也就是“永远在线的有线自由”。
Xreal One 在平台兼容性上做了平衡:大多数支持 DisplayPort-over-USB-C 的手机与中高端笔记本可直接驱动,像 Steam Deck、部分掌机、以及用 Hub 的 Switch 2(需另购 Xreal Hub)也能接入。这种“有线但通用”的策略短期内降低了设备成本与功耗,长期则把体验的便携性与自给自足能力留给了更高端的竞争者。

对国内/区域市场和产业链而言,Xreal 的打法值得关注:它把“容易量产的微显示+轻量化外形”做成商业产品,把 AR 从实验室推进到消费级场景——尤其是那些“需要私有大屏”的办公与出行用户。风险也很清晰:当生态、内容与法规(例如公共场合拍摄与隐私)尚在调整,你投资一副 R14,000 的眼镜,买到的是现在的最佳折衷,而非未来的全能设备。
总结一句:如果你追求轻便的私密大屏、常在手机/笔记本间切换工作流,且能接受有线束缚与有限 FoV,Xreal One 是“物有所值”的入门 AR。反之,想要真正无束缚的混合现实体验,还要等更大视场、更多传感器、与更成熟生态的下一个浪潮。
你会为“私有大屏”买单吗?在评论里说说你更看重哪一点:轻薄、视场还是生态?
参考来源:
- Duncan Pike, “Xreal One AR glasses review – Seeing things differently”, Stuff South Africa, 2025-11-07. https://stuff.co.za/2025/11/07/xreal-one-ar-glasses-review/
- Xreal 官方产品页(镜框与 Hub):https://xreal.sensofinity.com/products/xreal-lens-frame | https://xreal.sensofinity.com/products/xreal-hub
- 评测中引用的兼容设备示例:Steam Deck / ROG Xbox Ally X(见 Stuff 文中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