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戴的不是能看的眼镜,而是会「看你」的接口——它能读懂场景、把信息叠加到视野里、像手机一样回应你的指令,但又像普通眼镜一样无感存在。11月8日,Applied Materials 在 PIC Summit Europe 抛出一句话:“Smart glasses are the next AI interface”,这不是口号,而是一张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路线图,足以让整条供应链开始重新排队。🔥
台下的热度来自一句更现实的话:目前市面上那些能震撼眼球的头显(Apple Vision Pro、Magic Leap 2)并不是「日常眼镜」。Applied 的 Rutger Thijssen 把重点放在「眼镜必须先是眼镜」上——外观、重量、个性化和对视觉的低干扰,才是把 AR 从演示转入生活的关键。于是,Applied 把自己从「做半导体设备的厂商」转换为「要把关键 AR 光学组件做成工业品的供应商」。
核心逻辑很直接:要把显示系统「消失」,就得把波导(surface-relief grating,SRG)做得极致——更高效率、更低伪影、更佳色彩均匀性,同时每一片都不能有致命的“化妆级别”瑕疵。Applied 正在把半导体级别的工艺、检测、PDK(process design kit)搬到光学域:纳米级刻蚀操控光子,专门的光学计量去量每片晶圆的视场表现、对比度、眼眩(eye glow)和色散。这意味着,曾经半导体里可以忽略的小瑕疵,在眼镜上会被立刻“看见”。
从工程到产品还有几道坎。波导效率决定亮度或续航,但高效率往往会牺牲色彩均匀与透视的真实感;波导投射在“光学无限远”,又要配小透镜把图像拉回近场,同时再做第二级校正以不扭曲真实世界——所有这些组合,要在不到 50 克的整机里实现并支持处方度数、瞳距差异、脸型定制。Rutger 的结论令人清醒:这是半导体式的批量复制,但又必须和眼镜的个性化需求并行。
更现实的是产能问题:Applied 与 GlobalFoundries 在新加坡共建产线,把「可复制配方」从一个研发腔室迁移到全球多个工厂;这是文化与流程的大迁徙——把工程师的隐性知识写成可复刻的操作手册。另一个外部瓶颈是更亮的 light engine(光源/光学引擎),Rutger 也强调「我们的波导能做得多好,最终仍由每瓦能带来多少光子决定」,这句话把责任链拉到了光源、功耗与整机系统设计。

对产业的意义不只是技术堆栈:如果智能眼镜真的成为 AI 的主接口,软件、内容与渠道都要做出调整。AI 服务要从「屏幕输入/输出」转向「视觉+语音+感知」的多模态体验,内容方需要为小视场、低干扰的叠加信息做内容设计,零售与配镜链路也要同步进化以支持个性化。Applied 并不卖眼镜,他们卖的是能让大厂把 AR 做成日常产品的核心组件——这很像半导体时代把代工、材料、计量标准统一起来的过程。
“We believe glasses will be how people experience AI,” Rutger 在台上总结道。话里有远见,也有实务:要让眼镜「消失」,需要材料学、纳米刻蚀、光学计量和全球产能同时就位。一位工程师的野心,正慢慢逼近消费级的门槛。
结尾不必太理性:当眼镜成为你和 AI 交流的窗口,很多日常問題会重写——出门还带不带手机?隐私和伦理如何监管街头摄像与叠加信息?品牌会不会借着「看不见的屏幕」重塑时尚?这场从 SRG 到工厂的长跑,才刚刚开始。你觉得——智能眼镜会在未来三年进入你的日常吗?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戴/不戴」。
参考来源:
- IO+:Smart glasses are the next AI interface(原文报道)| https://ioplus.nl/en/posts/smart-glasses-are-the-next-ai-interface | Published 2025-11-08
- Applied Materials 欧区主页 | https://www.appliedmaterials.com/eu/en.html
- PIC Summit Europe 2025 大会现场报道与演讲资料(IO+ 汇总页)| https://ioplus.nl/
- GlobalFoundries 官方网站 | https://www.globalfoundri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