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想象一下送快递不再低头看手机,而是信息直接投在视线里——包裹清单、取件位置、到门口的步行导航、投递取证,全都出现在你眼前。11月5日,亚马逊对外披露正为其配送伙伴(Delivery Service Partner, DSP)开发一款智能送货眼镜,且在设计上已有「数百名司机」参与反馈。对于日均上百个包裹的配送员,这不是炫技,而是能省掉多少低头时间、减少错投、以及影响劳动强度的现实问题。

核心点:这是一次把计算机视觉、地理空间能力和司机流程深度捆绑的尝试——不只是单一硬件,而是「把末端配送的操作界面从手心挪到视线里」,亚马逊称眼镜能在司机停车时自动激活,指示车内哪个包裹对应哪个地址,并在步行送货时提供逐步导航、风险提示与投递取证,目标是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并提升配送准确率与安全性。
公司层面与技术逻辑:亚马逊在公告中写道,项目以DSP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积累的场景为基础,结合先进的AI感知与计算机视觉能力设计。官方表述强调的是流程闭环——从车内定位包裹到人脸/门牌识别再到投递证据存储——都是为降低错误与现场决策成本而来。亚马逊还透露,未来版本拟加入实时错投检测、低光环境自动调整镜片、甚至识别院内宠物等功能,进一步扩展「场景智能」。
“我们为司机构建了一整套技术系统,以支持端到端的配送旅程。” —— 引自亚马逊官方公告
落到地面:司机视角与场景实验
第一印象是效率——谁不想少看几次手机?对习惯了把手机放在副驾驶、打开导航和扫描App的配送员,这副眼镜把信息直接投射到视线中央,可以在按顺序寻找包裹时减少来回翻包、在复杂公寓楼里减少迷路、在光线不足时获得补偿提示。对运营方来说,眼镜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标准化操作、降低因人为失误产生的索赔成本。
但真实世界总有缝隙。公寓楼门牌模糊、住户临时改签、复杂楼道阻隔GPS信号——这些都考验眼镜的感知与定位算法。此外,司机的使用习惯、设备续航、镜片舒适度、以及维修替换的成本,都是能否规模部署的关键变量。
产业与监管两难:效率红利 vs. 隐私与劳动议题
技术带来的放大器效应很明显:准确率和速度上来,配送成本下降;亚马逊若推广至数万名DSP司机,整个最后一公里操作模式都会被重塑。但同时,随手可拍、恒定记录的设备意味着新的隐私风险:门前视频、路人面部、院内宠物等影像数据如何存储、谁能看、保存多久、如何合规?欧盟和多地对可穿戴录像设备的监管愈发严格,合规成本会反过来影响部署节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关系:当眼镜承担导航、判定与部分判断任务,司机的工作内容会被重新定义——这是效率工具,还是一种被动监控?在没有透明规则与员工参与的情况下,摩擦不可避免。
向外看:物流业的可穿戴潮与亚马逊的先发优势
不是只有亚马逊在做“末端感知”。过去几年,行业内已有试点将扫描枪替换为更轻便的可穿戴设备、在仓内推广AR拣货等。但亚马逊具备两大优势:庞大的现场数据用于训练模型,以及与自身配送网络的深度整合(从路线规划到订单数据)。这让它在把硬件做进流程、再放大效益上更有话语权。
结尾:这副眼镜会改变什么?也许是减少一次次低头导致的小错误,也可能成为司机工作被算法化、可视化管理的开端。对消费者而言,包裹更快更准是好事;对监管与社会而言,如何在效率与隐私、效率与劳工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亚马逊和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你怎么看?如果你是配送员,会愿意戴着这种眼镜上班,还是担心被“全程记录”?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担忧与想象。
参考来源:
- Retail Customer Experience,《Amazon building smart delivery glasses to help drivers》| 2025-11-05 https://www.retailcustomerexperience.com/news/amazon-building-smart-delivery-glasses-to-help-drivers/
- Amazon Newsroom,官方公告(亚马逊运输与配送相关发布)| 2025-11-05 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transportation/smart-glasses-amazon-delivery-driv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