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I智能眼镜资讯探索

智能穿戴设备前沿资讯

Menu
  • 首页
  • 新闻
  • 技术
  • 评测
  • 调研
  • Meta
  • Apple
  • Google
  • AI
  • AR
  • 品牌
    • Ray-Ban
    • INMO
    • 雷鸟
    • 百度
    • 夸克
    • 华为
    • 联想
    • 小米
  • zh-CN ZH-CN
    • ar AR
    • zh-CN ZH-CN
    • zh-TW ZH-TW
    • en EN
    • fr FR
    • de DE
    • hi HI
    • ja JA
    • ko KO
    • ru RU
Menu

一副AI眼镜,让500万盲人有重见光明的希望

Posted on 2025-10-282025-10-28 by Pingoo

已经失明多年的人,可以重新获得光明。

以前一直就觉得这项技术总有一天会来,没想到现在真的做到了。

左侧:患有视力障碍的患者视力模拟。右侧:使用研究发明后的患者视力模拟。

这项研究由斯坦福大学主导,与脑机接口创业者Max Hodak(马斯克的Neuralink联合创始人)在2021年成立的Science Corporation共同完成,发表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他们寻找了38名晚期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即老年性黄斑病变)患者,他们的中央视网膜感光细胞已完全死亡 。

通过给他们植入这种仅2毫米宽、30微米厚的微型芯片,比一颗米粒还小,叫做PRIMA(photovoltaic retina implant microarray,光伏视网膜植入微阵列),就能够替代已经死亡的感光细胞,重新工作。

结果显示,在植入设备一年后,高达80%(32名可评估参与者中的26人)的视力获得了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在视力表上平均多辨认了超过25个字母。

听起来像是电影情节,但它真的发生了。

2mm宽的芯片怎么让人重新看见

为了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我们得先知道这项研究针对的人群,即老年性黄斑病变(AMD),到底是什么病,它为什么会让人看不见?

简单说,人眼最清晰、最核心的视力,是靠黄斑区的感光细胞(锥体细胞)来完成的。

当光进入眼睛时,它穿过虹膜到达视网膜,图像在视网膜聚焦并转换为电脉冲,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产生景象。

但在AMD患者中,这些负责“把光变成电脉冲信号”的细胞逐渐死亡。于是,看见这件事就短路了。

  • 周边依旧能看到光影,但中央,出现一块固定的黑斑;
  • 严重时,无法阅读、无法识人、无法开车、无法看电视;
  • 而全球目前约有500万人因此而失明。

老年性黄斑病变阅读模拟,中间会有一大块黑影

更残酷的是,这些细胞死了,就不会再长回来。这也是过去所有治疗,都只能做一件事,延缓恶化,而不是让人重新看见。

直到这块芯片出现。

在AMD里,感光细胞死了,但神经网络还在。这意味着,大世界的光信号,虽然无法转成电信号,但是电信号仍然能被传到大脑 。

于是科学家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绕开感光细胞,直接给神经输入电信号。这块名为PRIMA(Photovoltaic Retina Implant Microarray)光伏视网膜植入体的芯片,就像是把“摄像头+电信号触发器”嵌进了人眼。

植入芯片前(AC)后(BD)的视网膜成像扫描对比

这套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含摄像头的眼镜,它的作用是捕捉外界的图像,类似于一个相机。(图中2、3部分,2是太阳眼镜片)
  2. 口袋处理器,将相机捕捉到的画面,通过红外光发射到芯片上。(图中编号1、4部分,1可以用来调节亮度和缩放)
  3. 视网膜下微型芯片,它能将近红外光变成电刺激,相当于一个替代感光细胞的电子感受器。

整个工作过程,也依靠这套系统的三部分来完成,只需6步:

  1. 眼镜摄像头捕捉画面
  2. 将画面转成近红外光图样
  3. 投射到眼底芯片
  4. 芯片每个像素响应光→产生微电流
  5. 微电流刺激视网膜神经元
  6. 神经将信号传入大脑→大脑“看到”画面

一句话总结,PRIMA不是修好旧的视网膜,只是给眼睛装了一个新的感光部件。

80%能看见,但算不上“奇迹”

临床医疗科技公司Science在欧洲17家医院进行了这项临床试验。

38名干性AMD受试者都接受了植入手术,一年后,80%的患者视力显著改善(≥0.2 logMAR),多数人重新能够阅读字母、数字和单词,且周边视力完全不受影响(使用近红外光,不会刺激残余感光细胞,也不会干扰自然余留视力)。

试验结果,临床上有意义改善的定义为,至少0.2 logMAR的改善(即最小分辨角的对数;相当于增加≥10个字母)

尽管80%的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但是这项技术远非完美。

 1. 视力“质量”不高

PRIMA植入物目前仅有378个像素,其理论分辨率约为20/417。Frank Holz教授(论文一作)承认,这种视力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且患者的阅读并非快速、流畅地阅读,而是很慢地阅读。

患者正在使用PRIMA系统进行阅读

2. 缺乏安慰剂对照组

这项研究最大的科学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单组研究”,所有人都接受了植入。它没有设立一个接受“假手术”的安慰剂对照组。

《自然》也报道这一项突破性的研究,但在他们评论里面,还引述了一位匿名研究者的担忧,“这种视力改善可能部分归功于密集的视觉训练,以及患者获得了先进医疗设备的兴奋感(即安慰剂效应) ”。

没有设置服用“糖丸”的对照组,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

 3. 生活质量未见改善

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尽管患者在视力表上的表现变好了,但在关于“日常生活质量”(QoL)的标准化问卷调查中,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总体改善。

这可能意味着,从“能读出字母”到“真正改善日常生活便利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手术风险

由于是侵入性的研究,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该研究共报告了26起严重不良事件(如眼压高、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研究强调,所有这些风险都与“植入手术”本身相关,而非PRIMA设备本身。

虽然有一些局限,但是掩盖不了这项研究的进步性。之前也有其他研究员,进行过类似视网膜植入的工作。要么是适用的范围,疾病种类限制大,要么是只能恢复对光的感知能力。

像PRIMA这种能够让患者识别出字母,完全可以说是目前针对盲人重新获得视力这一领域数十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进行临床研究,以及这套设备的所有者、总部位于旧金山的Science Corporation公司,今年6月已经向欧洲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认证申请。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眼科学教授,论文的共同作者,Daniel Palanker说,“这是该芯片的首个版本,分辨率相对较低。下一代芯片像素更小,分辨率更高,并能搭配更时尚的眼镜。”

AI眼镜能帮助盲人获得视觉,也让普通人受益

讲真,每次看到那种“给视网膜植入芯片,让盲人重见光明”的新闻,我都会一边惊叹一边觉得……离我们好远啊。

但最近看到的AI眼镜,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感觉更接地气,更无创,也更大众化。

热门视频《“失去”双眼,我用自制的AI眼镜体验失明的一天…》,其中设计的AI眼镜开源设计图

它不是硬核地让眼睛“物理恢复”,是利用AI的能力,实现一个24小时在线的“随身翻译”——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实时转成语音告诉你。

虽然这比不上脑机接口直接让画面重新显现那么炸裂,但这个思路,真的让我共鸣了: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把无障碍模式,当成默认模式来开发。

其实,生活中那些最好用的设计,一开始都是给“少数人”准备的:

  • 比如路边的那个小斜坡,本来是给轮椅设计的;结果,现在成了我们这些拖行李箱的、推婴儿车的、送外卖的“懒人福音”。
  • 还有视频字幕,最初是给听障朋友准备的;现在,已经是我们在地铁、办公室、深夜宿舍里追剧摸鱼的“续命神器”,谁还开声音啊。

这些设计的初衷可能很简单,但最后却悄悄方便了所有人。

所以AI能不能做到让盲人看见,也是一个道理。

哪天那些厂商们不再把它当个极客玩具,而是真能做到像那个热门视频里,帮视障朋友解决出门的各种麻烦。

能看红绿灯、会躲人绕狗,还能告诉你前面奶茶店在搞什么活动——那这款眼镜,一定是市面上最牛的眼镜,不接受反驳。

道理很简单:一个能让视障用户都觉得好用的产品,它的交互逻辑已经足够清晰、自然,符合人类的本能。

AI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特立独行”的好东西。它们不追风口,不卷参数,只是从人最真实的需求和脆弱出发。

参考文献

[1] Holz,F.G.,et al.(2025).Subretinal Photovoltaic Implant to Restore Vision in Geographic Atrophy Due to AMD.N Engl J Med.DOI:10.1056/NEJMoa2501396

[2] Nature.(2025).People with blindness can read again after retinal implant.Nature News.

[3] https://science.xyz/technologies/prima/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近期文章

  • 2025 AI眼镜百镜大战:多家巨头扎堆发布,技术溢出遇上不可能三角与隐私挑战
  • 三星智能眼镜新细节曝光:SM-O200P美版确认,2026年Ray-Ban式设计蓄势
  • 三星Galaxy智能眼镜泄露:变色镜片+摄像头,美市2026年计划登陆
  • DPVR进军AI智能眼镜:G系列六款新品融合视觉识别与对话AI,抢滩多价位市场
  • AI眼镜市场今年出货暴增158%:中国剑指第二大市场,Rokid新品集成国产大模型
  • 界环AI音频眼镜特别版发布:VUI 2.0全维度升级成就全天候秘书级助手
  • AI眼镜新纪元:Halliday 与 Xreal 的两种设计语言如何重塑“私密监视器”与“可随身变桌面的显示器”
  • Ray‑Ban Meta 二代智能眼镜:日常佩戴的续航跃升与翻译场景的生态化崛起
  • AI眼镜销量暴涨25倍,Rokid 与 Valve 引爆场景革命,硬件与生态进入规模化场景革命
  • 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Pro:2299元起的多模态助手引爆AI眼镜新赛道
  • 中国灵伴AI眼镜订单破20万副,Rokid设定明年冲刺100万副的全球扩张路径
  • 夸克AI眼镜曝光核心专利细节:双电池换电、暗光处理与可调合像距引领显示新纪元
  • Meta团队揭秘AI眼镜实时翻译:端侧落地之路与多语言扩展的挑战
  • 全球首秀!LIPO李白眼镜发布懂我心境智能眼镜,重新定义“生活AI眼镜”新标准
  • Even Realities G2智能眼镜与G2 Ring控制器:环控设计重塑可穿戴交互新范式

标签云

AI眼镜 (36) Android XR (4) Apple (7) AR (13) AR技术 (19) AR眼镜 (12) ChatGPT (2) INMO (3) Meta (24) Oakley (3) Ray-Ban (15) Ray-Ban Meta (4) RayNeo (3) Rokid (5) Snapdragon AR1 (3) XR (3) XREAL (4) 三星 (3) 亚马逊 (2) 产业趋势 (4) 产业链 (46) 供应链 (4) 华为 (3) 可穿戴 (4) 可穿戴设备 (3) 增强现实 (5) 多模态AI (3) 大模型 (4) 夸克 (3) 实时翻译 (9) 小米 (6) 市场竞争 (4) 市场规模 (3) 市场趋势 (7) 应用场景 (12) 智能眼镜 (8) 智能硬件 (50) 智能穿戴 (19) 生态合作 (20) 生态系统 (3) 生态融合 (15) 百度 (5) 监管合规 (3) 硬件创新 (6) 空间计算 (5) 穿戴设备 (3) 续航 (3) 联想 (3) 融资 (4) 语音交互 (3) 谷歌 (7) 资本动向 (17) 轻量化 (3) 阿里 (6) 隐私 (3) 隐私合规 (43) 隐私风波 (4) 隐私风险 (3) 雷朋 (2) 雷鸟 (6)

近期评论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关注

Overall Rating
4.9

Rating

AI眼镜 (36) Android XR (4) Apple (7) AR (13) AR技术 (19) AR眼镜 (12) Meta (24) Ray-Ban (15) Ray-Ban Meta (4) RayNeo (3) Rokid (5) XREAL (4) 三星 (3) 产业趋势 (4) 产业链 (46) 供应链 (4) 可穿戴 (4) 增强现实 (5) 大模型 (4) 夸克 (3) 实时翻译 (9) 小米 (6) 市场竞争 (4) 市场趋势 (7) 应用场景 (12) 智能眼镜 (8) 智能硬件 (50) 智能穿戴 (19) 生态合作 (20) 生态融合 (15) 百度 (5) 硬件创新 (6) 空间计算 (5) 融资 (4) 谷歌 (7) 资本动向 (17) 阿里 (6) 隐私合规 (43) 隐私风波 (4) 雷鸟 (6)

  • 技术 (56)
  • 投资 (8)
  • 新闻 (66)
  • 模型 (2)
  • 评测 (42)
  • 调研 (21)
©2025 AI智能眼镜资讯探索 | Design: 25x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