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Ban Meta 二代智能眼镜:日常佩戴的续航跃升与翻译场景的生态化崛起 Posted on 2025-11-182025-11-18 by Pingoo 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来,Ray‑Ban 与 Meta 联手的智能眼镜在二代产品上实现了显著改进:8小时混合使用续航、3K视频、翻译与实时对话AI、五麦阵列与高保真音质,同时通过与 Strava、Garmin 等应用的生态扩展,推动日常佩戴向“四屏一体”的场景化应用转变。本文梳理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进化、用户体验与隐私边界,以及产业链可能的机会与挑战。
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Pro:2299元起的多模态助手引爆AI眼镜新赛道 Posted on 2025-11-172025-11-17 by Pingoo 百度官方发布全新AI拍摄眼镜“小度AI眼镜Pro”,搭载全新多模态AI智能助手“超能小度”,具备AI识物、AI备忘、实时翻译、声音复刻、氛围歌单等能力,并在办公场景推出“会议智能洞察”等功能。眼镜重量39g、两种框型、7.5小时日常续航、68小时总续航(充电盒模式),影像硬件与AI算力显著提升,生态与应用前景值得密切关注。
小度开启家庭场景多模态AI新纪元:超能小度与眼镜Pro等硬件齐发,推动家庭智能协作 Posted on 2025-11-15 by Pingoo 在百度世界大会分论坛上,小度科技宣布全系、全量、全生态上线多模态 AI 智能助手“超能小度”,并推出小度 AI 眼镜 Pro、C1200三摄版等新品。通过声音、视觉与空间信息的深度融合,超能小度带来会议纪要、陪伴智能体、智能寻物等场景化能力,数千万台已售设备将免费升级,家庭场景的智能协作进入实装阶段。
Ant推出 Alipay+ GlassPay 智能眼镜:虹膜识别打造无感支付新姿态 Posted on 2025-11-142025-11-14 by Pingoo Ant International 在2025年11月发布的 Alipay+ GlassPay 智能眼镜首次加入虹膜活体识别,实现眼镜内嵌支付的安全与便捷。文章解析技术原理、生态布局、监管考量以及对可穿戴支付赛道的产业冲击,为行业观察者提供价值判断与潜在机会。
小度AI眼镜Pro发布:时尚与AI双驱动,开启“上镜”新标准 Posted on 2025-11-13 by Pingoo 2025年11月13日,百度世界大会分论坛上,小度AI眼镜Pro正式亮相。凭借39克轻量机身、骁龙AR1平台、索尼1200万像素传感器以及全新“超能小度”多模态助手,产品在拍照、视频、防抖、实时翻译和AI会议洞察等场景实现全链路升级,兼顾潮流外观与长续航,预示AI+硬件在移动生活中的深化落地。
Oakley Meta Vanguard 智能跑步眼镜亮相:音画一体的运动新体验 Posted on 2025-11-132025-11-13 by Pingoo 由 Oakley 与 Meta 合作推出的 Meta Vanguard 智能跑步眼镜,以 66 克轻量机身、12 MP 摄像头、环绕声音频及 Garmin/Strava 数据联动为核心,定位高端运动爱好者和内容创作者。本文深入解读其硬件配置、AI 交互与使用场景,评估在 AI 眼镜生态中的竞争力与潜在市场影响。
Even Realities G2智能眼镜全链路评测:轻盈续航与环形交互让“眼上手表”成真 Posted on 2025-11-132025-11-13 by Pingoo 2025年CES现场,Even Realities 推出全新 G2 智能眼镜和 R1 智能环。全新触控帧、HAO 2.0 光学引擎、两天续航加七次充电盒;重量仅 36 克、售价 599 美元。本文盘点硬件升级、交互革新与生态落地,解读其在智能穿戴赛道的竞争优势与潜在瓶颈。
Even Realities逆袭:G2智能眼镜冲击Meta,携R1指环开创无摄像头AR新范式 Posted on 2025-11-13 by Pingoo Even Realities在发布会中推出全新G2智能眼镜与R1智能指环,主打更大显示、轻量机身与IP67防护,并以“无摄像头+本地AI”路线挑战Meta、Meta的Ray‑Ban系列。本文梳理产品亮点、定价与生态布局,剖析其在竞争激烈的AR眼镜赛道中的差异化路径及未来商业前景。
AI眼镜竞争升温:阿里推出Quark,蚂蚁首创虹膜支付,百款智能眼镜争夺赛打响 Posted on 2025-11-122025-11-12 by Pingoo 随着阿里巴巴、百度、 小米等巨头在智能眼镜领域加码,蚂蚁国际推出首个基于虹膜的支付验证技术,首批在小米与魅族机型落地。行业被称为“百款智能眼镜战争”,安全性、生态融合与监管合规成为新一轮竞争的核心焦点。
Apple首代智能眼镜将于2026发布 对标Ray‑Ban Meta:功能、生态与市场冲击 Posted on 2025-11-122025-11-12 by Pingoo 2026年Apple计划推出首代Apple Glasses,搭载升级版Siri和自研芯片,采用多材质镜框,依赖iPhone联动,预示AR硬件竞争格局洗牌。文章梳理已确认信息、技术预期与产业影响,评估用户场景与隐私挑战。
Ant International首推虹膜验证:AI眼镜支付实现零接触安全新标杆 Posted on 2025-11-122025-11-12 by Pingoo Ant International在其Alipay+ GlassPay中加入全球首个虹膜认证功能,携手小米、魅族实现智能眼镜支付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文章解析技术亮点、产业链联动、市场规模以及监管挑战,阐明此举对消费者体验和商家增长的深远影响。
华跃云鹏AI眼镜专利曝光:多模态交互升级,智能穿戴迎新瓶颈突破 Posted on 2025-11-12 by Pingoo 深圳华跃云鹏科技提交的AI智能眼镜专利(CN120929939A)引入多模态感知、情绪识别与大模型意图推断,实现更精准的人机交互。本文解析专利技术路径、行业竞争格局以及隐私、续航等关键挑战,洞悉智能眼镜从概念玩具向日常入口的转型方向。
Meta Ray‑Ban Display首发评测:单眼HUD的舒适与尴尬,AI眼镜的下一站 Posted on 2025-11-12 by Pingoo Meta 与 Ray‑Ban 合作推出的 Meta Ray‑Ban Display 通过单眼 HUD 与 sEMG 手环尝试摆脱手机“低头族”。本文基于一月实测,解析其佩戴舒适度、单眼显示的视觉冲击、AI 交互与生态限制,并探讨缺乏双眼立体、移动网络与主流服务的痛点对产品前景的影响。
Meta新一代Wayfarer智能眼镜正式上市:AI助理与轻盈设计点燃“随身AI”热潮 Posted on 2025-11-122025-11-12 by Pingoo Meta Ray‑Ban Wayfarer Gen 2智能眼镜在AI语音助手、超广角摄像和开放式音箱上实现双倍续航,售价459美元。本文解析其功能亮点、隐私争议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生态布局,帮助用户判断是否值得入手。
高通领航AI眼镜“爆发元年”:进博会聚焦AI+5G 生态加速 Posted on 2025-11-102025-11-10 by Pingoo 在第八届进博会,高通联手小米、Rokid、雷鸟等合作伙伴展示AI眼镜,首次实现语音交互、实时翻译与手机联动,IDC 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或达290.7万台,行业进入规模化增长窗口。文章拆解技术突破、生态布局与监管挑战,洞悉AI眼镜从配件向“个人AI终端”转型的关键路径。
小度AI眼镜Pro上市:轻盈时尚加AI多场景,开启智能穿戴新纪元 Posted on 2025-11-102025-11-10 by Pingoo 2025年11月10日,小度正式发布AI眼镜Pro,重量仅39克、配备1200万像素索尼传感器和五麦克风阵列,支持实时同传、视觉识物等AI功能,并提供7.5小时本机续航+充电盒扩展至68小时。本文解析其硬件创新、生态布局及对智能穿戴市场的冲击。
AI眼镜双11前破局:轻量全彩成标配,生态联动驱动大众化 Posted on 2025-11-10 by Pingoo 超过17款新品自10月起集中亮相,价格从1500元到3万元不等,轻量化、全彩显示、AI大模型深度集成成三大驱动,行业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本文梳理技术趋势、生态布局与市场前景,解析为何AI眼镜即将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
百度小度AI眼镜Pro首销2199元:AI拍摄入门旗舰点燃消费升级,今天定明天到手 Posted on 2025-11-102025-11-10 by Pingoo 百度小度AI眼镜Pro正式开售,双十一优惠价2199元,定位AI拍摄而非全功能AR,产品配置、价格及竞争格局全解析,探讨产业链、用户场景与未来商业路径。
Ray‑Ban Meta Gen 2 vs Oakley Vanguard:时尚与极限的AI眼镜抉择 Posted on 2025-11-10 by Pingoo 对比Ray‑Ban Meta Gen 2与Oakley Vanguard两款AI智能眼镜的设计、摄像、续航、防护与目标用户,揭示其在生态合作、隐私合规与市场布局中的产业意义,为城市潮人和户外运动者提供选型指南。
Meta“vibe coding”让产品经理能当“临时工程师”:AI原型化加速了什么与被忽视了什么 Posted on 2025-11-092025-11-09 by Pingoo Meta内部兴起的“vibe coding”——借助内部AI助手Metamate,产品经理用自然语言在几小时内生成可演示原型并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此举加速创新节奏、下放创意门槛,但也带来代码可维护性、知识产权与职能重塑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