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手指轻轻滑过无感佩戴的智能戒指,手机App 已把整夜的睡眠波动、血氧变化自动绘制成报告;步出家门,抬眼的 AI 眼镜把导航路径投射至视野,还能用声音指令快速回复工作消息。从工具到“数字伙伴”,AI 可穿戴正悄然改写日常节奏,百度、阿里、华为等巨头的技术叠加让这一场变革加速。
最新的《2025 年智能穿戴设备体验设计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达 1798 亿美元,预计到 2034 年将突破 9952 亿美元;中国市场今年约 99.997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翻倍至 229.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4.3%。与此同时,用户需求从单纯的“计步”转向 健康改善:2023 年对健康的关注度从 2016 年的 0% 飙升至 50%,而计步关注度已跌至 65.9%。这一转变为 AI 眼镜和智能戒指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硬件层面,AI 眼镜正从“拍摄工具”迈向“随身助理”。百度、BOLON(联手 Rokid)和大朋等品牌在双十一期间同步发布以拍摄为核心的 AI 眼镜,价格趋于亲民,配合 AI 视觉算法,实现“指令即拍”与自动场景标签。另一阵营的阿里、影目、联想则围绕显示+AI布局,内置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的夸克眼镜能够直接在镜片上呈现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以及淘宝比价等功能,真正把移动端的交互迁移至视网膜层。IDC 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 406.5 万台,同比增长 64.2%;中国市场第二季度增速更是 145.5%,供应链约 80% 来自中国,摄像头、光波导等关键部件的全球市占率均超 50%。

智能戒指则在轻量化与精准健康监测上抢占另一块蓝海。Ring‑Conn、Oura、Ultrahuman、三星 Galaxy Ring 等产品重量仅 3‑6 克,可实现 7‑14 天 的连续佩戴,无需频繁充电。Ring‑Conn 的呼吸暂停监测已通过临床验证,用户陈女士表示,“戴上戒指才发现自己夜里打呼频繁”,系统随即给出睡姿和药物建议。相较于手表的 40‑70 克,戒指的无屏设计避免了夜间光扰,更适合睡眠场景。市场数据显示,过去一年 Oura 戒指全球销量约 300 万枚,带动其他品牌加速细分功能布局。

然而,续航与交互复杂性仍是制约普及的两大痛点。报告指出,超过七成用户希望设备实现 7 天以上 的连续佩戴,而目前多数产品仍难突破 5 天;电池瓶颈直接导致 21.4% 的用户在短期内放弃使用。老年用户更因功能入口分散、操作繁琐产生“首次体验失败”风险。为此,各厂商正通过语音控制、游戏化引导、适老化 UI等手段降低门槛,期待在下一轮增长中扭转用户流失。
展望未来,AI 可穿戴的价值走势将从“被动记录”转向“主动服务”。华为已公开一项融合可拆卸指环的 AR/VR 眼镜专利,指环可在不佩戴时挂在镜框上自动充电,使用时拆下实现高精度动作捕捉,为 AR 游戏与虚拟办公提供硬件支撑。生态协同——硬件、AI 大模型、内容平台、云端算力的深度绑定——将决定哪些产品能够突破“工具”瓶颈,成为真正的“数字伙伴”。在监管与隐私合规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本地化算力与细粒度权限管理也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维度。
结语:从睡眠戒指到实时翻译眼镜,AI 可穿戴正从边缘创新走向日常标配。技术进步、供应链国产化与生态合作的交织,使得 2025 年成为行业的爆发节点。若能突破续航与交互瓶颈,下一轮的“数字伙伴”将不仅记录生活,更有望主动塑造健康与效率的新常态。
参考来源
- 北京青年报,《从工具变“数字伙伴” AI 可穿戴设备“开挂”》, 2025-11-12, 新华网
- IDC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报告, 2025
- 简立方《2025 年智能穿戴设备体验设计研究报告》
- 美银证券《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