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I智能眼镜资讯探索

智能穿戴设备前沿资讯

Menu
  • 首页
  • 新闻
  • 技术
  • 评测
  • 调研
  • Meta
  • Apple
  • Google
  • AI
  • AR
  • 品牌
    • Ray-Ban
    • INMO
    • 雷鸟
    • 百度
    • 夸克
    • 华为
    • 联想
    • 小米
  • zh-CN ZH-CN
    • ar AR
    • zh-CN ZH-CN
    • zh-TW ZH-TW
    • en EN
    • fr FR
    • de DE
    • hi HI
    • ja JA
    • ko KO
    • ru RU
Menu

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与泡沫气泡:从千万融资口号到供应链的真实数字

Posted on 2025-11-092025-11-09 by Pingoo

10月底的一间路演房里,代工出身的创始人正洋洋洒洒地描绘“千万级融资在路上”“今年代工订单数亿元”“明年订单翻番”的蓝图;对面早已催货的甲方,只淡淡问了一句:“这里还有别人吗?”一句话,戳穿了台上那套观众友好的叙事。类似场景在今年频频上演:头部创业者、投资人、地方官员的合影和PPT里堆满了预期与承诺,但上游供应商账面上真实的芯片和模组出货数据,却告诉了另一套故事。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由“想象的市场”推动的资本叙事。厂家把框架合同、预定量、甚至仓储转移算作“出货”,以便在融资季展示增长曲线;有的发布会只对地方官员和投资人开放,隔着塑料罩的样机与PPT视频完成“体验”,但真实能上手的成品寥寥。上游一家掌握关键光学芯片出货的供应商向媒体透露,某被报道为“已售10万台”的创业公司,今年实际向他的出货不超过1万件;另一家ODM宣称前九个月销售额近5亿元,但如按组件单价折算,这一数字难以与供应商掌握的订单量对上号(来源:经济观察报、内部供应链访谈,用户提供资料)。

口径与现实的裂缝,来自行业特有的“注水”惯例。几种常见做法包括把框架合同直接计入“已售”、把预定和押金当作最终销售、以仓库间转移代替终端出货。智能眼镜又是退货率极高的品类:头部厂商的退货率报告可达40%~50%,部分还采用“零元预购”策略拉动预定数据。投资人余珂直言,行业里的“销售战报”往往是给着急寻找标的的投资人看的表演——只要能把下一轮钱筹到,账面暂时看起来没有亏,责任感往往被稀释。

把视角拉回供应链,数据更可靠也更冷静。光波导、光学芯片、CMOS、PCB、电池等上游厂商的实际发货量,往往能直接映射到终端销量。供应商反馈显示,部分创业公司对上游的下单远低于其对外宣称;同时,主流上游企业并未因为所谓“百镜大战”而明显放量,很多工厂仍然以耳机、可穿戴等传统业务为主,智能眼镜只是增量。于是投资逻辑出现分化:有资金继续追逐整机溢价故事,但更多理性的资金选择“卖铲子”——押注MicroLED、波导与核心材料供应链,认为长期回报与退出路径更可控。

技术与体验的“死结”没有被资金热情自动解开。把摄像头、光波导、显示模组、电池和NPU塞进眼镜这一狭小空间,需要在算力、功耗与重量之间做极端权衡。多家厂商选择双芯片或外挂ISP的妥协方案以换取拍照能力,这在投资人眼里只是“权宜之计”。重量、发热、续航三座大山仍然阻碍日常化佩戴——一款76克的AR眼镜即使功能强大,也可能因佩戴体验而难以规模化普及;主打高清拍摄的产品常常连连续录像超过5分钟不过热都做不到;要实现12小时的全天候佩戴,目前几乎无产品能达成。这一切导致了体验低频化(用户一周启动AI助手不超过3次)与高退货率的恶性循环(来源:多位投资人与供应商访谈,用户提供资料)。

在竞争格局上,创业公司正被手机巨头的“观察-取代”逻辑逼得步步为营。余珂判断:通用型智能眼镜更像是巨头试错的靶场,一旦上游器件成熟、供应链可量产,巨头凭渠道与生态优势能迅速入场并蚕食市场。创业者的出路多半在细分垂类:影音、游戏、专业场景或潮品化定位,足够小众以逃过巨头直接竞争,但市场规模又能支撑商业化。

结局尚未写定:对于仍在跑马圈地的整机厂商,能否在泡沫破裂、巨头下场之前找到愿意为未来想象买单的最后接盘者,是决定生死的关键。而对投资机构而言,把赌注从“卖故事”的整机转向“卖铲子”的上游,或许才是更稳妥的策略。短期内,行业需要更多可验证的出货数据、可重复的用户反馈(如净推荐指数与真实退货率),以及经得起供应链核验的量产能力,才能把“半成品”的智能眼镜推向真正的规模化使用。

参考来源:

  • 经济观察报:行业深度报道与供应链访谈(用户提供资料)—经济观察报
  • VITURE 官方网站(公司融资信息与产品线参考)—VITURE
  • Rokid 官方网站(企业与技术路线参考)—Rokid
  • Ray-Ban / Meta 产品信息(行业PMF与出货参考)—Ray-Ban Stories
  • 多位供应链与投资人匿名访谈(用户提供资料)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近期文章

  • 2025 AI眼镜百镜大战:多家巨头扎堆发布,技术溢出遇上不可能三角与隐私挑战
  • 三星智能眼镜新细节曝光:SM-O200P美版确认,2026年Ray-Ban式设计蓄势
  • 三星Galaxy智能眼镜泄露:变色镜片+摄像头,美市2026年计划登陆
  • DPVR进军AI智能眼镜:G系列六款新品融合视觉识别与对话AI,抢滩多价位市场
  • AI眼镜市场今年出货暴增158%:中国剑指第二大市场,Rokid新品集成国产大模型
  • 界环AI音频眼镜特别版发布:VUI 2.0全维度升级成就全天候秘书级助手
  • AI眼镜新纪元:Halliday 与 Xreal 的两种设计语言如何重塑“私密监视器”与“可随身变桌面的显示器”
  • Ray‑Ban Meta 二代智能眼镜:日常佩戴的续航跃升与翻译场景的生态化崛起
  • AI眼镜销量暴涨25倍,Rokid 与 Valve 引爆场景革命,硬件与生态进入规模化场景革命
  • 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Pro:2299元起的多模态助手引爆AI眼镜新赛道
  • 中国灵伴AI眼镜订单破20万副,Rokid设定明年冲刺100万副的全球扩张路径
  • 夸克AI眼镜曝光核心专利细节:双电池换电、暗光处理与可调合像距引领显示新纪元
  • Meta团队揭秘AI眼镜实时翻译:端侧落地之路与多语言扩展的挑战
  • 全球首秀!LIPO李白眼镜发布懂我心境智能眼镜,重新定义“生活AI眼镜”新标准
  • Even Realities G2智能眼镜与G2 Ring控制器:环控设计重塑可穿戴交互新范式

标签云

AI眼镜 (36) Android XR (4) Apple (7) AR (13) AR技术 (19) AR眼镜 (12) ChatGPT (2) INMO (3) Meta (24) Oakley (3) Ray-Ban (15) Ray-Ban Meta (4) RayNeo (3) Rokid (5) Snapdragon AR1 (3) XR (3) XREAL (4) 三星 (3) 亚马逊 (2) 产业趋势 (4) 产业链 (46) 供应链 (4) 华为 (3) 可穿戴 (4) 可穿戴设备 (3) 增强现实 (5) 多模态AI (3) 大模型 (4) 夸克 (3) 实时翻译 (9) 小米 (6) 市场竞争 (4) 市场规模 (3) 市场趋势 (7) 应用场景 (12) 智能眼镜 (8) 智能硬件 (50) 智能穿戴 (19) 生态合作 (20) 生态系统 (3) 生态融合 (15) 百度 (5) 监管合规 (3) 硬件创新 (6) 空间计算 (5) 穿戴设备 (3) 续航 (3) 联想 (3) 融资 (4) 语音交互 (3) 谷歌 (7) 资本动向 (17) 轻量化 (3) 阿里 (6) 隐私 (3) 隐私合规 (43) 隐私风波 (4) 隐私风险 (3) 雷朋 (2) 雷鸟 (6)

近期评论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关注

Overall Rating
4.9

Rating

AI眼镜 (36) Android XR (4) Apple (7) AR (13) AR技术 (19) AR眼镜 (12) Meta (24) Ray-Ban (15) Ray-Ban Meta (4) RayNeo (3) Rokid (5) XREAL (4) 三星 (3) 产业趋势 (4) 产业链 (46) 供应链 (4) 可穿戴 (4) 增强现实 (5) 大模型 (4) 夸克 (3) 实时翻译 (9) 小米 (6) 市场竞争 (4) 市场趋势 (7) 应用场景 (12) 智能眼镜 (8) 智能硬件 (50) 智能穿戴 (19) 生态合作 (20) 生态融合 (15) 百度 (5) 硬件创新 (6) 空间计算 (5) 融资 (4) 谷歌 (7) 资本动向 (17) 阿里 (6) 隐私合规 (43) 隐私风波 (4) 雷鸟 (6)

  • 技术 (56)
  • 投资 (8)
  • 新闻 (66)
  • 模型 (2)
  • 评测 (42)
  • 调研 (21)
©2025 AI智能眼镜资讯探索 | Design: 25x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