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首次在Ray‑Ban框架中嵌入显示屏的尝试终于落地——售价800美元的Meta Ray‑Ban Display在本周正式向公众发售。评测者们在短短数天内把玩出一系列“魔法”——实时字幕、双向翻译、镜头取景以及手势神经带的指尖交互——但同样揭露了电池续航、机身重量与隐私提示的现实短板。对渴望将AR从概念转为日常工具的早期采纳者而言,这是一场“甜与苦”并存的体验。
从整体感受来看,显示屏是唯一让Meta在同价位阵容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右眼镜片内嵌的微型显示能够以约30 Hz的刷新率投射文字、图标和实时翻译内容,近距离阅读时几乎不受光线干扰。The Verge的Victoria Song称“当字幕从眼前滑过,亲属的惊讶表情瞬间说明了这项技术的魔幻感”。与此同时,Tech Fowler在YouTube上指出,这块屏幕让玻璃镜片变身相机取景器,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构图”体验。

核心亮点与痛点
显示质量:在日常对话、新闻字幕和多语言翻译场景中,实时文字几乎零延迟;但在嘈杂环境或说话者不在视线中心时,准确率会下降,导致字幕偶有遗漏。
手势神经带:腕部佩戴的神经带通过双指轻敲、单指点选和拇指滑动实现交互,Engadget的Karissa Bell 赞称“手势响应快且误触率低”,并配以轻震反馈,提升使用信心。
续航表现:官方标称约6小时的使用时长在实测中表现分化——轻度使用可延至7小时,强度使用(视频通话、实时翻译)则跌至3.5小时左右,成为多数评测的共识痛点。
重量与佩戴舒适度:整机仅69 g,却因新增显示模组和电池导致佩戴感显著加重。Song 记录,“三小时后已出现轻微头部压迫感”,对长时间佩戴构成障碍。
隐私指示灯:为防止摄像头滥用,眼镜配备微光 LED 提示拍摄状态,但光亮度过低,现场演示中几乎不可见,导致隐私争议再次浮现——这与十年前Google Glass的尴尬命运如出一辙。

市场前景与挑战
从产业链视角看,Meta此次将显示模组、低功耗 NPU 与光学镜框整合,既展示了自研硬件的进步,也暴露了供应链对高密度光学元件的依赖——当前产能仅能满足每月约10万副的需求,导致价格保持在800美元的高位。资本市场对AI眼镜的投入在2025年上半年显著增长,多个VC基金已对上下游传感器、光学镀膜及软硬件平台公司进行布局,预示着生态化竞争将从“单一硬件”转向“内容 + AI + 隐私合规”三位一体。
然而,产品能否突破早期采纳者的围栏,仍取决于两大关键:一是续航与佩戴舒适度的软硬件平衡——若电池技术无法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提升至全天候使用,用户黏性将受限;二是隐私合规的可视化交互——监管机构在欧盟和美国已明确要求可感知的摄像提示,Meta若不提升指示灯亮度或引入可自定义的隐私模式,将面临市场信任危机。
综合来看,Meta Ray‑Ban Display 已在功能层面实现了“硬件+AI+手势”的完整闭环,却在使用体验的细节上留下了明显裂痕。对技术爱好者、内容创作者以及需要实时信息辅助的专业人士而言,它仍具备不可小觑的价值;但对大众消费市场,仍需更长的迭代周期来解决续航、重量与隐私三大痛点。
参考来源
- Mashable,Meta Ray‑Ban Display review roundup,链接
- The Verge,Victoria Song 评测,链接
- Engadget,Karissa Bell 评测,链接
- Tech Fowler YouTube 评测视频,链接
- Nathie YouTube 评测视频,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