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戴着一副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的眼镜出门,不再有鼻梁被压出印痕的烦恼。联想刚刚把这个想象推进了一步:V1 宣称整机仅 38g,比 Meta 的 Ray‑Ban Display 轻近 30g,在「戴着舒服」这件小事上赢得了先手。可是——有个明显的 caveat:V1 没有摄像头。对很多人来说,这差别意味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使用场景与价值判断。

这不是简单的「越轻越好」的故事,而是关于功能取舍的产业抉择。联想把重量换成了「无摄像头」,把焦点放在显示与佩戴舒适度上:V1 配备单色 micro LED、支持单眼或双眼显示,官方宣称峰值亮度 2000 尼特(虽不及 Meta 的 5000 尼特,但对日常室外可视性已足够)。同时内建语音助手,支持实时翻译、语音指令和演示用的提词器模式——这是面向会议和出行的明确定位。
轻得不像真货:设计方向出现分歧 🤔
把摄像头删掉的好处显而易见:硬件更薄、更轻,续航与散热压力下降,成本结构也变得简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随时录影」带来的隐私焦虑,容易获得公共场合的接受度。对偏重阅读通知、导航、字幕和职场展示的用户来说,V1 的定位相当清晰:屏幕比摄像头更重要。

没有摄像头的设计博弈:牺牲功能换取舒适还是错过核心体验?
但缺摄像头也意味着无法做电脑视觉相关的「看一眼就知道」功能:即时场景识别、目标翻译时的图像理解、以及最流行的免手持摄录等体验都无从谈起。Gizmodo 报道指出,这会让热衷骑行拍摄或依赖视觉AI进行物体识别的用户望而却步。换句话说,联想选择把产品做成“私密的显示终端”而不是“环境感知的大脑”。
业内已经出现两派声音:一边认为,早期穿戴产品必须先解决舒适度与隐私顾虑,才能把用户从手机迁移出来;另一边则警告,如果不提供强互动的摄像头场景,智能眼镜只是“便携的HUD(抬头显示)”,难以形成差异化的应用生态。
“不一定所有智能眼镜都要长出摄像头。” ——多位硬件厂商在业内交流时的共识(Gizmodo 引述与梳理)。
联想把 V1 的首发重心放在中国市场,预售价约 $560,官方上市日为 11月9日(据 Gizmodo 报道与本地媒体跟进)。这个价位和定位提醒我们:厂商正通过价格与形态切割市场——有人要轻薄、有人要功能强,消费者必须先选侧重点。
产品之外的更大问题是生态与监管。没有摄像头可以降低合规门槛、也更易被公共场景接受;但生态上缺少「拍照→识别→动作」的闭环,开发者与内容方的想象空间被压缩。未来的赢家很可能是既能把「便携舒适」做到极致,又能在外设或配件上补足摄像功能的那一方。
最后抛给你一个现实问题:在选择智能眼镜时,你更看重「戴得住、走得远」还是「能看能录、帮你懂世界」?联想 V1 把赌注押在前者,你会跟着下注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选择和理由。
参考来源:
- James Pero, “Lenovo’s Smart Glasses Are Among the Lightest You Can Buy, but There’s a Catch”, Gizmodo | 2025-11-03. https://gizmodo.com/lenovos-smart-glasses-are-among-the-lightest-you-can-buy-but-theres-a-catch-2000680723
- “Lenovo AI Glasses V1 launched”, Gizmochina | 2025-11-02. https://www.gizmochina.com/2025/11/02/lenovo-ai-glasses-v1-launched-specs-pr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