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绵绵的11月9日,西湖景区的灵隐路与龙井路交叉口被一道荧光绿点亮——那是佩戴AI智能眼镜的交警。面对周末游客激增导致的车流高峰,交警通过镜片直接读取车牌并与后台“西湖通”预约数据库比对,几乎瞬间完成核验。从十几秒的手持查询到毫秒级的眼镜提示,拥堵的瓶颈被技术轻松绕过。
这场“科技+执勤”的实验并非孤立。随着西湖景区启动小客车限量措施,传统的人工核验方式在高峰时段常导致车辆短暂停顿,甚至引发二次拥堵。AI智能眼镜内置的车牌识别芯片与低功耗AI加速器,利用边缘计算在本地完成图像捕获、字符分割与识别,然后通过高速网络与预约系统完成比对,识别结果以第一视角的增强现实(AR)标记直接呈现在交警眼前。此举让“抬眼即得”成为常态,大幅提升了执勤效率和管控精准度。

现场的另一幕同样说明了技术的实际效果:在佩戴智能眼镜的第一视角中,执勤交警瞬间看到车辆是否已预约的识别结果。仅凭一次抬眼,未预约车辆便被拦停,原本需要手持终端反复比对的流程被压缩至零时延。灵隐中队副中队长钱利祥在接受采访时笑言:“以前高峰时段要盯着车流逐一核查,眼睛和手都停不下来,现在有了智能眼镜,抬眼一看就完成识别,效率提升太多了!”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硬件的肯定,也是对执勤安全感的提升。

技术层面,这款AI眼镜采用高分辨率单目摄像头与车牌专用AI模型,实现约3毫秒的本地推理。数据安全方面,所有车牌图像仅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原始像素不上传云端,兼顾了实时性与隐私合规。与此同时,系统已在西湖景区的多个关键入口完成部署,约有30余名交警配备该设备,形成了硬件+云端数据库的双向闭环。

从产业视角看,此次应用是杭州交警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重要一步。它把AI硬件从实验室推向公共服务前线,为后续的车流预测、智能信号配时和无人机巡检等场景奠定了技术基础。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若将此类边缘AI设备与5G、城市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从被动核验到主动引导的全链路智能交通,极大提升游客体验并降低运营成本。

展望未来,AI智能眼镜的功能有望进一步扩展至人流密度实时监测、违规行为自动标注以及跨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但与此同时,硬件续航、雨雪天气的可靠性以及数据安全监管仍是摆在技术团队面前的课题。只要在标准化、生态共建和政策支撑上持续发力,AI眼镜将成为城市治理的“信息杖”,帮助交警在繁忙的景区路口保持“一眼通”。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