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师傅戴着眼镜,眼前弹出装配指令;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通过透镜看到患者影像标注;你出门只戴一副眼镜就能实时翻译、导航、看通知——这不是好莱坞,而是台积电、鸿海(Foxconn)、广达(Quanta)与和硕(Pegatron)正在下注的未來市場。11月初,台湾媒体曝出消息:三大EMS正加速布局AI智能眼镜,目标把「代工」的优势,延伸到「生态」的红利里——投资人和厂商都开始紧盯这块可能的下一个千亿级赛道。

核心逻辑很简单:一次由Meta等大厂带动的新一波产品浪潮,牵出显示(MicroLED、波导 waveguide)、光学、SoC、模组和医疗认证這幾條供應鏈,恰好是台湾代工的强项。當出貨量从小众工具变成产业级规模,代工厂不再只是「贴牌工厂」,而有机会把软硬整合、医疗与企业级方案打包成高毛利产品线。
鸿海的动作最引人注目:宣布与Porotech合作,在台中建MicroLED晶圆产线,目标第四季量产;同时与台湾諾贝尔医疗(Taiwan Nobel Medical Technology)开展眼科与视力临床研究,明显在为「视觉健康+智能穿戴」做技术与法规并行的铺垫。广达去年宣布参与对美系AR厂商Vuzix的增资,并与以色列光学设计团队合作开发外科辅助波导光学,目标直指医疗培训与手术导航这样的高附加值场景。和硕则在Computex展示了Verge系列,主打上下文感知与AI增强互动——从导航到即时信息检索,试图把B2B和B2C两条路都走通。
「我們的策略不只做代工,要從零組件到系統建立完整生態。」 ——鸿海數位健康部門主管姜志雄(媒體採訪要點整理)
市場數據也支持這波熱度:根據報導引用的最新IDC調查,受Meta等新品帶動,今年智慧眼鏡出貨暴增247.5%;Counterpoint進一步預估,這一類別在2029年前仍可維持年複合成長超60%。換句話說,從「試水溫」到「大規模出貨」只差供應鏈能否快速擴充與標準化產品。
但機會背後藏着幾個硬核問題。第一,醫療與視力相關的應用需要臨床數據及審核,從宣稱功能到合法上線,中間的時間與成本很高;第二,MicroLED、波導等關鍵零組件仍在競爭白熱化,產線投資巨大、良率回升慢,誰先把成本拉下來誰就能搶到利潤;第三,隱私與法規風險—公共拍攝、人臉辨識與資料上雲的做法,在歐美多地正被嚴審,若不能在本地端做到「可解釋、高隱私」就會被市場卡死。
在場景端,短期最容易落地的是製造與物流(遠端指導、瑕疵檢測)、醫療訓練與術中輔助,消費市場則受價格、輕薄與續航三要素牽制。對台廠來說,能否將「代工」的製造效率,疊加「系統化」的軟硬整合能力,並取得醫療機構背書,將是勝出的關鍵——否則只會在低毛利的量產中被擠压。

資本面也開始動起來:廣達與Vuzix的資本合作、供應鏈為擴產而追加投資、以及部分醫療與光學新創獲得戰略資金,這些都顯示市場對「硬體+AI+醫療」組合的期望被推上高位。不過,市場也有洗牌風險:若消費端需求不如預期、或關鍵零組件良率未改善,可能出現「投入先行、出貨不及」的尷尬。
結語不用太官方:這場競賽,是台灣把代工基因升級為「具系統與場景能力」的最好機會,也是台廠能否在下一個硬體世代搶到話語權的試金石。你會怎麼看——台灣代工是會成為「下個蘋果」的幕後供應者,還是會冒出一兩家整合得力、能直接面向市場的本土品牌?歡迎在評論區投票、留言你的剁手/观望理由。
參考來源:
- Taiwan News:「Taiwan electronic firms eye AI smart glasses as next growth frontier」|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6241234 | 2025-11-08
- 工商時報/CTEE 報導(被Taiwan News引用):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106700082-430502 | 2025-11
-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相關市場數據摘述(透過Taiwan News引用) | 2025
- Counterpoint Research 市場預測(透過Taiwan News引用) | 2025
- 關聯閱讀:Taiwan News 其他 Foxconn 與供應鏈報導(2025-10 / 11月) | 相關連結見 Taiwan News 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