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AI+AR圈子又被一条“刷屏级”消息点燃——雷鸟创新宣布完成本轮由中信金石领投、C轮累计规模接近10亿元的融资。消息一出,行业群里瞬间炸开:这是2025年国内单笔最大规模的XR融资之一,也是资本对消费级AR落地能力的一次明确押注。
这笔钱要去哪?雷鸟CEO李宏伟在此前播客里已埋下伏笔:从“原本计划3–4亿元”到“可能融到8亿元左右”,公司早已做好了把这一轮定义为“B+++”的心理准备。外界能看见的,是雷鸟今年不断放大的产品矩阵——从入门的Air系列到面向发烧友的X系列,再到主打拍摄的V系列,销量与声量同时上来。
“我们可能会把这轮定义成B+++,超募让研发和生态建设提速。” ——李宏伟(王自如AI播客)

资本为什么追着雷鸟跑?答案在市场数据和量产能力上: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2025年二季度雷鸟以39%的全球出货份额位居第一;京东热卖榜上,雷鸟多款机型进入TOP10,雷鸟V3近期开启促销后“30天售出500件,已售1万+”的标注,更让投资人看见了“消费化”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秀,而是“供给端能打、需求端在试”的组合拳。

技术端,雷鸟今年动作频繁:5月推出首款量产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的X3 Pro(起售价8999元),最近又发布支持HDR显示的Air 4系列(起售价1599元)。这套“轻薄+多模态交互+自主光学方案”的组合,正是雷鸟吸金的核心说辞:能量产、能给用户看得见的体验,才是让资本持续下注的理由。

但热闹背后,也有现实的摩擦。XR赛道的门槛既包括光学与显示的“硬科技”门槛,也包括内容生态与合规审核的“软肋”。资本虽愿意投,但谁能把生态从“demo房间里的花瓶”变成“日常通勤的刚需”,仍存不确定性。此外,随着产品进入街头、商超和公共场景,隐私、监管、版权等问题也将被迅速放大——这不是单家厂商能独自解决的事情。
在链条侧,雷鸟强调资金将投向研发与生态建设:要把握供应链的量产节奏、算法的本地化效率(降低对云端的依赖),以及和内容合作方的变现路径。对比今年9月VITURE完成的两轮追加B轮融资(合计约1亿美元/约7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到国内玩家在资本规模与打法上开始分化:有人走高溢价、高端路线,有人稳扎稳打做多品类覆盖。
短期看,资本的加速将推动产品迭代更快、价格更合理,带动更多消费者尝鲜;中期看,能否建立起“内容—硬件—渠道”闭环,决定谁能从“销量冠军”转为“生态赢家”。雷鸟凭借量产能力和市场份额领先,离“从样机到消费品”的目标更近一步,但也面临更高的监管与市场预期。
结尾给你一个场景:戴上雷鸟Air 4去地铁,边走边看翻译字幕、导航和短视频推荐——这看起来越来越像现实而非设想。你怎么看?雷鸟能把这份近10亿元的“弹药”用好,成为真正的消费级AR入口吗?评论区聊聊你的体验或顾虑,我们一起把下一代「戴在脸上的手机」想清楚。
参考来源:
- 智东西 / 新浪财经:雷鸟创新获中信子公司领投C轮融资,接近10亿元 | 2025-11-07 https://finance.sina.cn/
- Counterpoint Research:2025年二季度全球AR智能眼镜出货份额数据 | 2025-Q2 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
- 京东智能眼镜热卖榜 App 截图(雷鸟V3 等) | 2025-11-07 https://www.jd.com/
- VITURE 融资公告(多轮追加B轮,总额约1亿美元) | 2025-09(公开报道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