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kart 把自家下一代智能眼镜「B」交给印度开发者了。不是仅仅放出几张 API 文档,而是宣布开放接入——面向独立开发者和消费级应用,让第三方把支付、翻译、健康监测、外卖接单乃至娱乐功能直接塞进眼镜里。消息一出,行业圈瞬间炸开锅:这是硬件厂商向「软件+服务」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印度本土构建完整穿戴生态的试金石。
这款被称作 B by Lenskart 的眼镜有几条硬指标能抓眼球:搭载 Qualcomm Snapdragon AR1 Gen 1 芯片组、内置 Sony 摄像头、集成 Google 的 Gemini 2.5 Live 实时 AI 助手,机身重量 40g,并且“在印度设计与工程实现”。Lenskart 表示,设备将于今年 12 月底前上市,借助其零售与制造链优势把产品推向快速规模化。

把平台打通,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功能碎片可以由第三方快速迭代——想做跑步实时语音教练、想做骑手识路与接单抬头显示、想做现场娱乐弹幕,都能直接接入眼镜的 AI/摄像头能力;第二,硬件不再是终点,而是「入口」,谁控制开发者生态,谁就握住后端服务与留存。Lenskart 明确把自己定位为「full‑stack」穿戴厂商:硬件、软件和 AI 三条线自建或投资(例如对 AjnaLens 的布局),目标是在印度形成闭环能力。
“智能眼镜始终要是眼镜本身”, Lenskart 在声明中强调其对舒适与日常可穿戴性的坚持。—Lenskart 官方声明
从技术细节看,B 的卖点并非单靠一个大模型堆叠。Gemini 2.5 Live 负责语音交互与实时功能体验,Snapdragon AR1 提供边缘推理能力以降低延迟和隐私外泄风险,Sony 摄像头则保证常规场景下的图像质量——这些对消费级使用体验至关重要。对开发者而言,关键问题是 SDK 的开放度、权限与数据流设计:眼镜会在本地处理多少?开发者能否调用原始视频流?支付与翻译的安全边界怎么划?
行业观察者指出两个明显机会点:一是零售与制造链带来的规模化能力。Lenskart 能把眼镜直接摆上实体门店做试戴体验、把现有客群转化为 beta 用户;二是场景化应用的商业化路径更明确——比如与外卖平台合作的骑手版眼镜,能在不看手机的前提下完成导航与接单。市场研究显示,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到 2030 年可能达到 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30%,而印度被视为最快增速的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风险也很现实:隐私与监管、硬件续航与热管理、以及使用习惯的培养。眼镜既能拍照又能实时识别、翻译、支付,监管机构和用户隐私担忧会是首要挑战。另一个被低估的难点是「好用的 UI」。眼镜的交互必须在极小的屏幕/抬头场景中完成——语音误触、环境噪声干扰、连续使用的疲劳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留存。
对开发者来说,现在有三件事可做:快速评估 SDK 能力(本地推理 vs 云回传)、优先锁定低摩擦场景(健身教练、翻译字幕、骑手导航)、以及设计隐私友好的数据授权流程。Lenskart 把入口打开,但能不能把生态做活,取决于平台的商业分成、审核机制与技术支持能力。
结尾不必太严肃,问题抛给读者与开发者社区:如果你是开发者,会优先为 B 开发哪类应用?如果你是消费者,40g、内置实时翻译与支付你会买吗?B 的开放,可能把印度本土从「追随者」推到「构建者」。接下来 6–12 个月,是产品证明可用性、也是生态争夺战最激烈的阶段——值得盯紧。
参考来源:
- Sanjana Gupta,《Lenskart’s AI Smartglasses, B, are Now Open to Indian Developers》,Analytics India Magazine | 2025-11-06(https://analyticsindiamag.com/)
- Qualcomm Snapdragon AR1 Gen 1 芯片资料页(厂商技术白皮书,检索于 2025)
- 行业市场预测汇总(智能眼镜市场规模与 CAGR 估算,2025 行业报告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