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Melrose大道,你可能会被一面涂鸦墙和一副放大的眼镜阴影吸引——那是Meta刚刚在西好莱坞开出的两层旗舰店Meta Lab。20,000平方英尺,不只是陈列货架:迷你滑板场、黑胶试听室、互动拍照点和预约体验区,让人把试戴智能眼镜、戴上VR头盔当成一种城市活动而不是单纯购物。地址写着8600 Melrose Ave,门口的氛围更像是艺术展而不是电子卖场,这正是Meta要做的第一堂课:把产品嵌入地方文化,而不是生硬推销。

這家店不是孤立的花哨:它背靠的是一串硬核数据和赌博式投入。扎克伯格在财报中提到——Ray‑Ban Meta 眼镜销量一年「增长三倍」,IDC把Meta列为无显示智能眼镜市场的近60%市占;IDC统计从2023年底到2025年第二季度,Meta出货量已超过350万副。与此同时,Reality Labs 单季度却亏损44亿美元,仅营收4.7亿美元。开店,是为了教育用户、扩大认知,也是为了把线下流量转化为长期使用场景,让这波投资有机会回本。
体验商店并非纯粹秀场。Meta把洛杉矶的滑板文化、当地艺术家和摄影师请进来,产品环节被拆解为“体验站”:听歌、拍照、滑板场景下的动态录制样本。Matt Jacobson(Meta 人工智能穿戴创意总监)直言:「我们花很多时间研究零售未来,体验是唯一合理的方向。」在店里,你能试戴从$379起步的Ray‑Ban Meta到$799的Ray‑Ban Display,每种设备都对应不同使用场景——从日常记录到运动追踪再到手势控制的「控制站」。这不是卖一副眼镜,而是在卖一天的数字化陪伴方式。

但零售的好处和风险同样明显。实体店可降低购买门槛,帮助用户理解“眼镜能做什么”,并把创作者和名人拉近产品——IDC研究经理Jitesh Ubrani指出:洛杉矶是内容与名人资源密集的基地,能把产品放进电影或日常中,远比线上广告更能提升认知。但风险是高昂的资本开销和效果不确定:Reality Labs连续亏损说明,卖硬件还在磨合用户习惯;同时,功能透明和隐私教育成了必须要做的事,否则线下体验可能带来更多质疑而不是销量。
市场层面看起来热闹:IDC预计无显示智能眼镜市场在2025年将增长到940万台,同比飙升247.5%,Meta目前坐拥明顯领先优势;但竞争者(Apple、Google、Snap、三星以及中国的小米、华为)都已进入赛道,差异化变成关键:是更轻薄的日常形态?还是更强的场景化能力(运动、翻译、工作)?Meta把店当成长期实验室:除了西好莱坞的常驻店,它已经在拉斯维加斯和即将到来的纽约开设了弹出店,主题也会随季节和本地文化更替。

结尾可能还是问题:实体体验能不能把好奇心转成长期依赖?Meta把文化绑在产品上的做法很聪明,但要把“城市里的新潮体验”变成日常工具,还需要时间、生态和更清晰的隐私规则。你会为了试戴一次跑去Melrose,还是等朋友带你「体验后推荐」再买?在评论里说说——你觉得AI眼镜值得线下试戴花时间,还是只是另一个科技噱头?
参考来源:
- Queenie Wong, “Meta opens flagship store in West Hollywood to showcase AI glasses, VR headsets”, Los Angeles Times, Nov. 1, 2025 (updated Nov. 4, 2025). https://www.latimes.com/business/story/2025-11-01/meta-opens-new-flagship-store-in-los-angeles-to-showcase-its-smartglasses
- Meta Lab — Los Angeles (官方店铺页面). https://www.meta.com/meta-lab/los-angeles/
- IDC 报告引用(见洛杉矶时报报道):Meta占无显示智能眼镜近60%市占、出货量超350万,市场预计2025年增至940万台(来源:Los Angeles Times / IDC 数据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