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比依集团对理湃光晶完成二次加注——这是一个制造业老兵向AR光学核心件押注的信号。
一、比依为何在既有业务外大手笔投入AR光学?
- 资本与转型的双重逻辑很清晰。比依股份作为A股上游的智能小家电制造商,过去靠规模化生产与成本优势赚钱。我观察到,当下智能眼镜被反复描述为“第二块屏”后,产业链缺口与市场想象同时放大,恰好给有制造基础的企业一个横向扩张的窗口。
- 官方层面披露的事实也很直接:比依在2024年已参与理湃光晶B轮,本轮由比依集团领投,最新持股分别为4.72%与3.87%——这是锚定供应链与保证配套交付的一种典型做法。
- 更重要的是,制造能力+智能化产线让比依能从“代工”向“结合设计与供应链控制”的更高价值链跃迁:新落成的余姚智造基地有望把产能与品质管理优势,直接迁移到AR眼镜小批量试产与放量上。市场逻辑是,用制造放大光学公司的商业化窗口。
二、这副眼镜到底“聪明”在哪儿?
- 几何光波导是关键。理湃光晶号称国内唯一实现几何光波导模组量产的厂商,掌握分子键合、二维扩瞳等专利技术。结论很简单:比依投的是一个能把显示光学做“薄、亮、少漏光”的光学方案。现场体验反馈也显示——白天入眼画面鲜艳,旁人难见镜显,这正是几何光波导低漏光率的优势。
- 功能面上,目前主流AI/AR眼镜在走三件套路线:音频、摄录、语音/视觉AI交互。理湃提供的是光学“画面输入端”,而比依负责把这些模组放进可量产、轻薄的镜框中:材质、装配精度、自动化检测将决定用户能否“看得清、戴得轻”。
- 我们也要看到取舍:几何光波导能做出更薄的镜片,但并不自动解决算力与续航问题。厂商通常需要在光学效率、视场、功耗与重量之间权衡。比依已有的AI视觉检测、MES协同调度等产线能力,能在制造环节降低不良率,为下游整机厂争夺更优成本空间。
三、这个机会是市场新蓝海还是又一场“百镜大战”?
- 本地化+制造能力是比依的差异化切入点。全球玩家像Meta/雷朋把生态与社交整合做得漂亮,但中国市场更看重形态轻薄、性价比与本地支付/服务的接入。比依能把高质产能落地,这对国内头部整机厂有吸引力。
- 竞争并非只有硅谷巨头。文章列举的RayNeo、INMO等厂商在功能创新上各有侧重,比依的切口是把上游光学量产化与中游装配标准化做成服务,成为供应链上的“隐形冠军”。这会改变游戏的部分规则:不单是谁做OS或AI,而是谁能把光学、结构、测试标准化成可复制的产能。
- 供应链与生态联动值得关注。IDC数据(文中引用)显示智能眼镜出货在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Q1同比+400%,2025年接近1000万台,2030年有望突破5000万台。这个数字对制造端是强烈信号:只要质量与成本能到位,代工厂商会获得议价与扩展服务的机会。
四、三个关键风险,决定成败
- 续航与发热:无论光学多先进,显示+算力+无线的功耗是硬约束。解决思路在于更高效的光学耦合、更低功耗的边缘算力,以及电池与散热的系统级协同。
- 隐私与合规:现场体验显示“旁人不可见画面”,这是卖点也是监管关注点。带摄像头、支持支付或健康监测的眼镜,将面临更严格的合规与场景限制。比依若要做整机,需要投入合规设计与数据治理能力。
- 定价与用户教育:从空气炸锅到AR眼镜,消费品溢价逻辑不同。若定价过高会限制普及,过低又无法覆盖研发与光学成本。比依的任务之一是把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下降转化为“可被市场接受”的定价曲线。
结语:
比依这次下注理湃光晶,并非一句简单的跨界口号,而是把制造端优势与光学核心件结合的一次战略试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三件事:把几何光波导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可量产的良率;在整机上解决续航/重量/体验的系统问题;以及在合规与定价上找到本地市场的破局点。若这三点能同步推进,印度/欧美巨头的生态打法之外,中国制造端可能孵化出另一类“接地气”的AR眼镜爆款。
来源:东南财金 / 中国宁波网 2025-11-04(文中数据与事实以公司披露与IDC公开数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