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速递
- 大朋(DPVR)首款 AI 眼镜在京东预约已超 1.5 万人,11 月 1 日开启预售;首发价 1189 元(叠加国补后)。
- 主要规格与卖点:机身重量 46g、索尼 IMX681 传感器、1200 万像素定制镜头、EIS 电子防抖、AI 助手“Sunny”、高光自动剪辑与“AI主动摄影师”等功能。
- 战略逻辑:放弃高昂“带屏”AR路径,聚焦“AI+拍摄”的轻量化、可佩戴性与价格门槛,以产品力换市场与现金流,为未来带屏 AR 做准备。
- 行业背景:苹果内部转向 N50(不带 AR 显示的拍摄眼镜,或于 2026 发布、2027 发售),陀螺研究院预计 2025 年全球 AI 眼镜出货或达 550 万台、市场规模破万亿人民币(推测口径)。巨头入局加速产业验证与供应链成熟。
为什么此刻“AI拍摄眼镜”能成为务实切入点?
- 用户接受门槛:相比高成本、重量大且定位专业的带屏 MR/AR 头显,拍摄型眼镜更接近日常“眼镜”属性,设计上更容易做到时尚与无感佩戴,降低社交摩擦,从而提高佩戴频次与覆盖率。
- 功能刚需:移动拍摄、即时记录与自动生成内容是普通用户和创作者的高频痛点,视觉+语音的多模态交互恰好是 AI 的强项。
- 供应链与成本:当前微显示、光波导等技术仍在降本和工艺迭代阶段,大量厂商选择避开早期高成本的显示模块,优先用优秀相机组件与算法实现“有用且可量产”的产品。
大朋的核心取舍与产品点评
- 主要取舍:为控制价格与重量,产品放弃高性能 SoC 或高端显示模组,把成本集中投向“拍摄模组+AI算法+工业设计”。这是典型的“体验优先且单点爆款”的打法。
- 产品亮点:
- 46g 机身,强调“愿意戴”的可穿戴性(人体工学、平衡、散热设计为关键指标)。
- 索尼 IMX681 + 1200 万像素定制镜头,保证摄像质量的硬件底线。
- EIS + AI 功能链(自动高光剪辑、主动摄影师等),把拍摄流程自动化,降低用户操作成本。
- 近视/变色镜片支持、多色外观,强化“眼镜”属性与时尚定位。
- 价格策略:1189 元首发价属于“亲民门槛”,通过牺牲部分硬件冗余来释放预算用于用户体验与 AI 功能。
战略意义:从“现金流产品”到“带屏 AR”王道
- 大朋将首款拍摄眼镜视为“二次创业”的切入款:以销量和用户数据生成现金流与使用行为洞察,进而用于更高投入的光学显示(Pancake、光波导)研发。
- 优势来源:大朋在近眼显示与人体工学方面有多年积累,若能利用拍摄款构建品牌与用户基础,将降低未来消费端带屏产品的推广阻力。
市场与竞争格局(速览)
- 巨头动态:苹果传闻中代号 N50 的拍摄眼镜进度被视为行业信号;Meta、Ray-Ban 零售化经验、亚马逊与三星的布局同样提升市场关注度。
- 供应链与资本:更多光学与显示供应商获得融资,产业链在 2024–2025 两年间显著成熟;竞争将从“谁先量产”转向“谁把产品做到用户场景里”。
- 统计与前景:陀螺研究院等机构预测量级与价值空间巨大(2025 年出货、万亿级市场讨论),但分化也会非常快——价格、形态与生态三条线决定成败。
风险与未决问题
- 体验边界:在轻量化与低价下放弃高算力 SoC,意味着部分 AI 计算或需靠云端,可能面临延迟、隐私与带宽成本问题。
- 隐私与合规:带摄设备在不同国家/地区面临严格的拍摄与隐私监管,产品要同时考虑硬件可视化(记录状态指示)、本地化隐私保护与合规策略。
- 生态与内容:拍摄硬件只是入口,用户长期留存依赖剪辑、分享、云服务与平台生态;如何与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打通是商业化关键。
- 竞争压力:一旦巨头低价进入或苹果/Meta 将成熟功能下沉,入门价位与功能差异会迅速缩小。
投资与产品观察建议(给行业与从业者)
- 若你是厂商:先把“佩戴意愿”与“单点体验”(拍照/录制)做到极致,再用数据验证用户场景;并把早期用户反馈作为光学显示与更复杂交互设计的原材料。
- 若你是渠道/内容平台:与这些轻量化设备建立快速联动(如自动剪辑一键上传、实时滤镜/字幕),能提升用户路径效率并锁定用户。
- 若你是投资者/观察者:重点看三项指标——出货量(真实活跃用户)、AI 功能的本地化落地(延时与隐私)、以及是否形成可持续的内容/服务变现路径。
结语
大朋选择在“拍摄+AI”上押注,是产业链逻辑、用户接受度与商业现实交汇下的务实之举。1189 元、46g、索尼传感器与“AI 主动摄影师”这些具体参数,代表的是一次把“可佩戴性”和“结果导向”放在首位的产品实验。短期内,这类产品能否真正撬动大众市场,依然取决于拍摄质量、AI 功能的实用性、以及隐私与生态配套能否跟上。
后续追踪要点:首批用户的真实拍摄样张、续航与发热表现、AI 功能(剪辑/主动拍摄)在复杂场景的稳定性,以及京东首轮销量与用户留存率。我们将持续跟进并带来实测评测与供应链拆解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