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ame在本周宣布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领投方包括硅谷巨头Sequoia、Spark以及多家后续投资人。融资背后,是前Oculus联合创始人Brendan Iribe与前Ubiquity6首席技术官Ankit Kumar率领的团队,正筹划将具备情感化对话能力的AI助理嵌入轻量时尚的智能眼镜,并同步推出iOS版早期内测,邀请精选用户体验“搜索、文本、思考”三大功能。

此次融资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本注入,更是对AI+可穿戴融合路径的明确信号。Sesame的核心产品是一枚装配了本地化语音生成引擎的轻量眼镜,能够在毫秒级渲染出带有自然节奏与情感色彩的对话音频,让用户在日常行走、通勤甚至运动时,都能感受如同身边的真人伙伴。公司早在二月就推出的AI声音“Maya”和“Miles”已经突破100万用户,累计对话时长超过500万分钟,为后续硬件验证提供了真实使用数据。
从产业链角度看,Sesame的技术堆栈覆盖声学前端、低功耗NPU以及视觉感知模组,这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过60%,意味着未来的成本曲线将呈现快速下滑。与此同时,品牌在时尚设计上的投入,也在试图破解传统AR/VR眼镜“笨重、低颜值”的塑料框框局限,聚焦全天候佩戴的舒适度和视觉隐蔽性。

领导团队的背景为项目增添了不少分量。Iribe曾是Oculus的灵魂人物,凭借《星际之门》的沉浸式交互经验,对硬件生态有深刻洞见;Kumar在Ubiquity6的空间映射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能力。除此之外,Nate Mitchell、Hans Hartmann、Ryan Brown和Angela Gayles等前Meta、Fitbit高管的加入,使得Sesame在产品规划、供应链管理与用户增长方面拥有完整闭环。
在资本与团队的双重加持下,Sesame宣布同步启动iOS内测,让早期用户能够在手机端提前感受AI助理的“搜索、文本、思考”。这一步骤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构建生态入口的关键:通过移动端积累用户行为数据,再反哺眼镜产品的本地化模型迭代,形成硬件-软件-内容的闭环闭环。
然而,AI眼镜的路仍然布满荆棘。隐私合规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欧盟GDPR和加州CCPA等严格数据保护法框架下,摄像头与麦克风的实时采集需要实现高度可控的本地处理;续航与散热也是限制全天候使用的技术瓶颈,Sesame必须在电池容量与功耗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用户接受度仍待验证——情感化对话虽能提升黏性,却可能因“声纹失真”或“语义漂移”带来体验风险。

展望未来,Sesame的“AI伴随”概念正逐步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落地。如果其在硬件轻薄、音质自然、交互流畅三大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极有可能成为消费级可穿戴AI的领头羊,并带动上下游从摄像头模组到AI训练平台的全链路投入。行业观察者警示,随之而来的将是更激烈的生态竞争:从Apple的Vision Pro到Meta的Ray-Ban Stories,各大科技巨头正抢占同一块蓝海。Sesame若能凭借情感化对话和时尚化硬件双轮驱动,或将在下一轮硬件升级潮中抢占“日常使用”场景的先机。
参考来源:
- Sesame官方融资稿件(The AI Insider, 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