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眼镜市场正迎来爆发起点。根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最新预测,今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58%,达到510万台。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智能穿戴赛道的增速纪录,更指向一个从边缘到主流的拐点:以中国厂商Rokid为代表的玩家,正通过国产大模型集成与生态投资,抢占硬件与服务的双重入口。
这场增长的底气,源于硬件轻量化与AI能力的深度融合。杭州Rokid近日联手本土眼镜品牌Bolon推出新款轻量AI眼镜,内置阿里Qwen、DeepSeek及字节跳动Doubao等多款领先国产大模型。作为语音激活的数字助手,它能实时录视频、拍照、播放音乐并提供导航,镜框设计更贴合日常佩戴需求。在双11购物节期间,类似产品的市场反馈已然火热:天猫平台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飙升2500%,京东交易量增长346%,成为所有数码品类中最快增速者。

中国市场潜力凸显,Rokid押注“iPhone时刻”
Omdia进一步指出,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AI眼镜市场,到2026年出货量预计达120万台,占全球份额12%。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供应链扩张、消费升级与政策红利的多重叠加。Rokid作为本土领军者,正加速变现这一机遇:公司创始人兼CEO朱明明公开表示,明年销量目标超100万台,2027年达200-300万台,2028年突破1000万台。
“AI眼镜正接近它们的iPhone时刻。”朱明明在采访中强调,未来3-5年,交互将大量转向眼镜,智能手机退化为通信、计算与存储终端。
Rokid的策略不止于硬件。它正重金投入生态建设,已有第三方开发者启动配件设计,如扩展电池或专用支架。这意味着,从单一设备向平台级生态的迁移已在提速:大模型提供智能核心,眼镜承担感知入口,配件补足续航与场景适配。相较国际竞品如Meta Ray-Ban或Google原型,中国厂商的优势在于本土模型的低延迟与隐私优化,以及对亚洲面型更友好的光学设计。
这一波增长,也折射出产业链的脉动。传感器、镜腿芯片与光学模组供应商正同步扩产,以匹配2026年的需求峰值。但并非一帆风顺:高增速背后,标准化接口与跨模型兼容仍是隐忧,若生态碎片化,可能拖累开发者热情。
从更广视角看,AI眼镜的崛起正重塑移动计算格局。它不像手机般占用双手,也不似耳机般视野受限,而是悄然嵌入视线,提供即时辅助:会议实时字幕、街头导航或健康监测。双11数据的井喷,证明消费者已从好奇转向试水,尤其年轻白领与户外爱好者。对于产业而言,这不仅是销量数字,更是使用场景的积累——拍照、语音交互积累的数据,将反哺模型迭代,形成正循环。
展望中长期,Omdia的预测依赖于两大变量:一是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缓解隐私顾虑并降低云端依赖;二是价格门槛的快速下探,目前主流机型已从万元级降至千元区间。Rokid的百万销量目标,若兑现,将进一步拉低成本,推动渗透率从1%跃升至10%以上。中国市场的12%份额,亦将吸引更多国际玩家入局,形成“中美双核”格局。
然而,风险犹存。高增长或引发产能过剩,若需求不及预期,库存压力将考验供应链韧性;同时,欧盟GDPR与国内数据安全法,对摄像头与录音功能的合规要求正趋严,厂商需在创新与边界间找准平衡。中短期,生态协同与场景落地仍是胜出的关键路径。
参考来源:
- China Daily原稿:AI glasses market set for explosive 158% growth(2025-11-20)
- Omdia市场报告(经China Daily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