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双十一”前夜,Rokid乐奇与BOLON共同揭开了全新BOLON AI Glasses的面纱。这款产品并非单纯的硬件迭代,而是一次“算法+芯片+场景”三位一体的深度协同。上市即配备虹软(ArcSoft)定制的AI影像系统、1200万像素主摄、Qualcomm AR1 NPU平台,宣称在暗光、运动、实时交互等核心痛点上实现“硬核突破”。从技术流向到商业落地,BOLON AI Glasses正把AI眼镜从“概念玩具”推向日常入口。
虹软的AI视觉赋能是本次产品最具分量的血脉。其在端侧深度学习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上的多年沉淀,被“深度嵌入”到AR1芯片的异构算子调度中,实现了HDR全链路曝光合成、夜景光谱提升以及基于运动检测的智能防抖。

这些算法在本地完成,显著降低了对云端网络的依赖,也使得数据处理遵循“先本地、后云端”的隐私优先原则。正如虹软技术负责人的话:“我们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把更多能力前移到本地侧”,这为后续的行业合规提供了技术底座。
硬件层面,BOLON AI Glasses延续了Rokid一贯的轻薄血统,仅重约45 克,却内置了1200万像素主摄和多麦克风阵列。凭借AR1的7TOPS算力,摄像头在拍照录像时能够同步执行HDR合成与AI降噪,夜景下亮度提升可达30 %,动态场景中的抖动抑制误差低于0.03°,相当于专业防抖镜头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所有影像处理在端侧耗电不超过5 %/h,续航保持在10小时以上,避免了过去AI眼镜“散热+耗电”双重尴尬。

得益于这套“视觉+算力”双引擎,产品在场景化落地方面抛出了多条实用功能。实时视觉翻译借助光学字符识别(OCR)+神经机器翻译(NMT)实现“举手即译”,误差率低于5 %;智慧导航通过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与语义分割的融合,为用户在室内外提供路径投射与障碍提示。更具消费属性的“看一下支付”则把摄像头捕获的二维码与语音指令联动,实现免触控结算;在内容创作层面,1200万像素配合虹软的高分辨率RAW输出,已能够满足短视频平台的4K+剪辑需求。

从产业链视角审视,这一次合作揭示了AI眼镜生态的“闭环共生”。Rokid提供的光学模组、驱动软硬件统一平台,BOLON负责品牌化渠道与工业设计,虹软则以算法为“软核”贯穿全流程。供应链上,AR1芯片的国产化率提升至70 %,对应的传感器模组产线也在深圳完成扩产,预计 Q4 产能提升30 %。资本市场方面,Rokid在今年的C轮融资已锁定 1.2 亿美元,其中 30 % 投向算法研发,凸显资本对AI视觉价值链的认可。

然而,机遇背后仍存隐形变量。首先是隐私合规:虽然端侧处理降低了数据泄露风险,但不同地区的法规(如欧盟GDPR、美国加州CCPA)对摄像头的使用仍会设限,产品需在系统层面提供可视化的权限管理与数据审计。其次是“功能碎片化”风险:高通AR1的算力虽足以支撑 HDR+AI 防抖,但若后续加入更大模型的本地推理(如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多轮问答),功耗与散热将再次成为瓶颈。第三是市场接受度:AI眼镜的日均使用时长仍低于 20 分钟,如何将功能从“偶尔使用”转化为“日常必备”,仍需要在内容生态(如教育、企业巡检)上实现深度绑定。
综合来看,BOLON AI Glasses是今年AI眼镜赛道中首批实现“软硬件同步升级、端侧AI全链路”的量产级方案。它的出现标志着行业从“硬件赛跑”进入“算法+场景共赢”的新阶段。对供应链投资者而言,围绕高分辨率传感器、低功耗NPU以及端侧AI SDK 的细分赛道将迎来新一轮资本热。对产品经理和生态伙伴而言,抓住“实时视觉翻译+看一下支付”这两大入口,快速构建场景化服务包,可能是打开消费市场的关键钥匙。未来 12‑18 个月,随着软件迭代和价格回归,AI眼镜有望突破 150 万台的出货瓶颈,进入大众消费的可持续增长曲线。
参考来源
- 虹软科技官微:《Rokid × BOLON 联合发布 BOLON AI Glasses,虹软 AI 视觉硬核赋能》
- Rokid 官方新闻稿(2025‑11‑13)
- Qualcomm AR1 芯片技术白皮书(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