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在本周的内部博客上发布了一封题为《Personal Superintelligence》的长信,扎克伯格把个人超级智能(Personal Superintelligence)定义为“深度理解用户目标、实时帮助实现个人价值的AI”。这不仅是理论口号——他明确指出,AI眼镜将成为我们日常计算的首选终端,取代传统的手机、笔记本等设备。此番宣言瞬间点燃了业内的期待与争议,也让AI眼镜产业的竞争格局进入加速期。
信中,扎克伯格强调,超级智能的核心在于“个人赋能”。他批评了部分业界倾向于把超级智能集中在云端、以“大锅饭”方式替代人类劳动的路线,主张将强大的AI能力前移至用户手中,让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超级助理”去创造、学习、社交。为实现这一目标,Meta已经在硬件层面布局多年,最新的原型——Orion AI眼镜,配备全息显示、双目摄像头和低功耗NPU,能够在本地实时处理视觉、语音和情境数据。
技术路径与供应链方面,Meta已公开招聘了多位AI领军人物,包括前Scale AI创始人Alexandr Wang领衔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并向OpenAI、Apple等公司抛出高额招聘报价,意在快速汇聚算力、算法与硬件设计能力。与此同时,Meta透露已在美国和亚洲设立新产线,计划在2026年前将AI眼镜的年产能提升至2000万副,用以支撑“个人超级智能”在全球的快速落地。这一产能规划直接牵动了光学镜片、微显示、6DoF传感器等上游供应商的订单,从而在AI眼镜整条产业链上激发资本热情。
然而,扎克伯格也承认超级智能的安全与隐私挑战不可回避。他在信中写道:“我们必须对风险保持严谨,对开源边界进行审慎把控”。在欧盟GDPR、美国加州CCPA等监管环境日趋严苛的背景下,Meta计划在每款眼镜中内置可视化权限控制面板,让用户在佩戴时实时了解数据采集范围,并提供本地化模型运行选项,尽可能避免敏感信息上传至云端。
行业影响显而易见。第一,AI眼镜将从“概念产品”转向“主流入口”,带动消费电子、内容生态、甚至金融服务的重新布局。第二,Meta的高举“个人赋能”旗帜,为竞争者提供了清晰的差异化赛道——如Google的Pixel Glass、苹果的Vision Pro,需要在本地算力、交互流畅度以及隐私保护上抢占先机。第三,资本市场已对Meta的相关子公司和供应链公司表现出明显偏好,近期多只AI眼镜概念股出现超过30%的涨幅,投资者普遍预期2026‑2028年是AI眼镜的“爆发期”。
未来走向仍有三大变量。其一是算力瓶颈——低功耗NPU的性能提升决定了本地化模型的深度和实时性;其二是内容生态——Meta已与多家内容平台签署合作,开放字幕、翻译、问答API,若不能形成足够丰富的即时服务,硬件优势难以转化为用户黏性;其三是监管环境——欧洲和美国在生物识别与公共空间拍摄方面的立法进展,将直接影响眼镜的功能实现与上市节奏。
综合来看,扎克伯格的“个人超级智能”愿景在技术、硬件和生态层面已经具备可执行的雏形,但要真正让AI眼镜成为大众的首选计算设备,还需在算力、隐私合规和内容供给上实现协同突破。对AI眼镜从业者而言,眼前是一次抓住算力迭代、构建本地化AI服务以及提前布局合规框架的黄金窗口;错过这波加速,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参考来源:
- Business Insider 原文
- Meta 官方博客信件(2025‑07‑30)
- 相关产业链产能公告(Meta Supply Chain Brief,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