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地铁的拥挤车厢里,常见的低声自语竟被一副时尚的Wayfarer捕捉——“Hey Meta,给我打开天气”。这不是旁人的幻听,而是Meta全新发布的第二代Ray‑Ban Wayfarer智能眼镜。凭借双倍电池续航、12 MP超广角摄像以及内置的Meta AI语音助理,这款售价459美元的产品迅速引发“AI随身化”热议,预示着可穿戴AI从概念走向日常。
Meta宣称这款眼镜“将形式与功能融合”,让用户在不摘下眼镜的情况下就能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实时翻译甚至拍摄免手持视频。发布会现场,Meta AI演示团队在几秒钟内完成了从“帮我找最近的咖啡店”到“给我列一个高纤维晚餐食谱”的完整链路,展现出相当成熟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该系统依托本机5麦克风阵列和On‑device NPU,实现了在嘈杂环境中仍能维持约80%的指令识别率,虽在极端噪声下仍偶有延迟,却已比同代智能手表的语音交互更为流畅。

从硬件角度看,Gen 2在重量仅约50 克、镜腿采用加强型合页以及更亮的录制指示灯上做了优化,试图解决第一代因灯光不明显引发的隐私争议。摄像头升级为12 MP超广角,最高支持3K视频,配合内置的AI图像识别,可在用户说“Hey Meta,这是什么花?”时即时给出种类和养护建议。虽然在快速移动时对焦仍稍显迟缓,但在跑步、舞蹈等中等速率场景中已能提供近乎GoPro的画面稳定性。

声效方面,开放式耳机单元嵌入镜臂,提供方向性音频且保留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避免了传统耳塞的“隔离感”。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或轻扫镜框侧边调节音量,尽管后者的灵敏度在剧烈运动时略有滞后。Meta声学团队表示,未来将在固件层面加入自适应噪声抑制,以提升在嘈杂街道或地铁站的聆听体验。
然而,隐私与合规仍是这类设备的双刃剑。Meta在光标旁加入了亮度更高的红色LED指示灯,旨在让旁观者清晰看到何时在录制。但在强光下灯光仍可能被淹没,业界人士警告这可能导致“暗拍”风险。欧洲GDPR和美国加州CCPA的监管趋严,使得Meta不得不在App中加入更细粒度的权限管理和本地数据处理选项。Meta发言人强调,“所有AI处理在本地完成,只有用户明确授权时才会上传云端”。此番表态虽缓解部分担忧,却未完全消除公众对面部识别与位置追踪的疑虑。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Meta旗下的Oakley Vanguard系列,专为运动设计、具IP67防尘防水等级,续航略高于Wayfarer,却价格高出约150美元。两者的生态策略不同:Wayfarer更侧重于日常时尚与轻度AI交互,Vanguard则面向专业运动市场,提供更丰富的传感器套件和更强的防护。Meta的多线产品矩阵意在覆盖从“随身助理”到“运动伴侣”的全链路需求,试图通过统一的Meta AI平台实现软硬件的协同升级。
从产业链视角审视,2024‑2025年间,摄像头模组与低功耗NPU的产能提升已为Meta提供了成本下降的空间。IDC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AI硬件出货量2025年预计将突破1.2亿台,复合年增长率达28%。在资本层面,Meta继续以自研芯片和生态合作吸引投资,近期其AI眼镜项目已获得约2亿美元的后续融资,显示资本对“AI+AR+IoT”融合的信心。

综合来看,Meta Wayfarer Gen 2在功能完整性、轻量化与时尚度上实现了显著突破,已能满足“通勤、轻运动、日常信息查询”等主流使用场景。其核心卖点——AI语音助理的即时响应与免手持拍摄的社交价值,对追求高效和内容创作的年轻用户具有强吸引力。与此同时,隐私保护的技术实现仍有提升空间,监管合规成本亦可能在不同地区导致功能差异化。若你希望在保持社交礼仪的同时拥有AI随身助理,且能接受约8小时的续航限制,Wayfarer值得尝试;若更看重极限运动或对数据安全极度敏感,或许需要等待后续的功能迭代或转向Oakley等更专业的型号。
参考来源
- Meta官方新品发布页面:Meta Wayfarer Gen 2
- New York Post测评报告(作者 Miska Salemann):Ray‑Ban Meta眼镜评测
- The Verge关于Meta眼镜的“超级感知”传闻:Meta Live‑AI Super‑Sensing Smart Glasses
- IDC可穿戴市场预测报告 2025: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US50878422
- 欧洲GDPR监管指南(2024版):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2016/679/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