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的第八届进博会现场起,AI 眼镜不再是实验室的概念产品,而是与小米、Rokid、雷鸟等品牌同步亮相的“必备”终端。高通在展台上展示的首代骁龙 AR1 眼镜,配合骁龙8至尊版手机实现实时翻译、直播与扫码支付,现场观众现场试用时频频惊呼——“这才是 AI 真正走进日常”。IDC 最新数据更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出货 49.4 万台,环比增长 116.1%,全年有望突破 290 万台,预示“百镜大战”进入规模化爆发期。
“AI 已经无处不在,智能眼镜、手表、无线耳机将从手机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个人 AI 终端。”——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进博会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如是说。

高通的这波布局并非单纯的硬件秀。骁龙 AR1 平台在芯片层面实现了 5G+AI 双模加速,支持本地语音识别、实时翻译与低时延视觉处理;配合骁龙 8 至尊版手机的异构协同,可在本地完成图像识别、云端大模型离线推理,真正让“拍即翻、看即搜”变成日常操作。与此同时,合作伙伴小米透露,AI 眼镜已开放“直播+扫码支付” API,旨在让内容创作者和零售场景直接对接,开启 AI 眼镜的“流量入口”。
在供应链层面,业内人士指出,针对本年度 30% 的产能扩张计划,多家模组厂已启动 2nm&3nm 工艺升级,目标在 2026 年前实现千万颗 NPU 供货。IDC 预测的 290.7 万台出货量,若按均价 1,200 元计,全年将带来约 3.5 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硬件收入,随后衍生的内容服务、云端算力租赁预计再贡献 2–3 倍的二次收入。
然而,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监管审视。孟樸在演讲中强调,“AI 必须在本地完成关键推理”,以降低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风险。欧洲 GDPR 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摄像头与人脸数据的使用设定了更高门槛,导致同一款眼镜在不同地区可能出现功能差异,行业正加速“软硬件+合规”三位一体的产品设计。

从商业视角审视,这场“百镜大战”正从“卖点堆砌”向“生态协同”演进。高通的“AI 加速计划”已将芯片、边缘计算、内容生态三条链路打通,合作伙伴的 API 市场已形成 150+ 家接入,未来手机、车机、可穿戴的跨端数据流将形成闭环。对于消费者而言,AI 眼镜不再是“一次性拍照”,而是“实时字幕 + 场景问答 + 交互式导航”的一体化助理;对产业链而言,传感器、低功耗 NPU 与 5G‑A 软硬件的协同升级,是实现“轻薄+长续航”关键。
展望:若 5G‑A 与即将到来的 6G 能够为 AI 边缘计算提供更高带宽与更低时延,AI 眼镜有望在教育、远程医疗、制造现场等高频场景实现“随戴即用”。但如果监管继续收紧,尤其是对摄像头数据的敏感性审查,功能碎片化与地区化将成为产品路线的主要风险。对投资者和厂商来说,抓住“硬件算力 + 本地 AI”这把钥匙,仍是抢占下一个十年市场份额的关键。
参考来源
- 高通携手合作伙伴在进博会展示 AI 眼镜 AI云资讯
- IDC 2025 Q1 中国智能眼镜出货报告(行业报告)
- “高通孟樸:AI 重塑人机交互范式”新闻稿(iCloud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