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I智能眼镜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讨论区间。销量和资本同时升温,雷鸟创新、Rokid、李未可、影目科技等厂商密集发布新品,互联网大厂开始将眼镜纳入生态入口,在产业链端,Micro LED、光波导的量产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叠加,使得外界普遍认为:行业正在接近规模化爆发的临界点。
但要理解这一变化,更重要的问题不是“热不热”,而是为什么是现在。
在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AI智能眼镜行业白皮书》中,一个重要判断被反复强调:AI智能眼镜正成为端侧AI最有落地确定性的载体之一。眼镜的佩戴习惯天然存在,而当大模型在识别、翻译、拍摄理解和实时问答上逐渐成熟后,眼镜不再只是另一种“新奇耳机”,而是在重新调整人和信息之间的距离。
中国厂商正在补齐长期卡脖子的两块基础底盘:光学与显示。
光波导方案量产速度在过去18个月明显提速,部分阵列光波导和浮雕光栅产品在透光率、厚度、重量等指标上已能与海外供应商对标甚至超越。与此同时,Micro LED 微显示芯片的国产化突破加速,已有多条生产线进入量产或爬坡阶段,这直接影响产品形态是否足够轻、亮和省电。
在决策逻辑上,这意味着一个转折:
未来主流产品将不是“拍摄眼镜”,而是 AI + AR 的复合能力体。
换句话说,镜腿里能否多塞一颗更高能的芯片,不再是竞争核心;而是能否让用户戴得住、愿意戴、并且为什么要戴。
如果说硬件的进步提供了“可用”,那么商业化路径决定“可持续”。
目前中国厂商的路线大致分为三类:
- 技术驱动型(如雷鸟创新)
自建光学、显示与模型能力,追求性能标杆与产品风格统一,试图在长期形成自循环能力。 - 生态入口型(如华为、小米)
眼镜不是单品,而是“人—设备—空间”的接入节点,“能与家和车深度协同”比“拍得清不清”更重要。 - 场景突破型(如闪极、直视科技等)
针对户外拍摄、医疗培训、执法记录等垂直需求,先把单一场景做到极致,再向通用眼镜过渡。
可以看到,行业竞争正在从“谁的参数更好”转向“谁能让用户每天用”。
这是一场从“硬件为王”走向“生态制胜”的迁移。
当然,行业仍面临三组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交互仍不够自然、隐私边界仍不清晰、算力与续航的矛盾仍存在。
这意味着眼镜距离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还需要时间。
但白皮书中给出的一个对比,说明了为什么外界仍保持乐观:
AI 智能眼镜的路径与 TWS 耳机的早期轨迹高度相似——
从爆款带动认知 → 生态加速跟进 → 成本下降 → 高频刚需化。
产业链产能爬坡、模型本地推理优化与轻量化进展,将是接下来两年决定行业速度的关键变量。
结尾很难做肯定式总结,但有一个趋势已经清晰:
AI智能眼镜不是“是否会爆发”的问题,而是“以什么形态爆发”。
它不会以“手机替代品”的方式登场,而更像是对生活缝隙的重新织补——
让信息在不打断注意力的前提下,持续进入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眼镜的竞争不是形态之争,而是人与世界连接方式的更新。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