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高铁上戴着雷鸟 Air 4 Pro 连续玩了两个小时的《塞尔达传说》,窗外景色像电影的片尾字幕一样静静流走。两小时后回头看行李箱,才知道自己一路都在用「头戴电视」——不是噱头,而是真的能用、能带出门、也能带来那种被画面包围的快感。
这款定位移动大屏的 AR 眼镜售价 1699 元,把 HDR10、120Hz、四扬声器+独立 DAC、以及 B&O 调音装进了超薄机身里。对于喜欢掌机与便携游戏的人来说,它不是把手机或掌机替代,而是“多一块更舒服的屏幕”,这点说服力很强,也正是它刷屏的原因。

HDR、色彩与那种“像电视”的感觉其实是决定体验好坏的关键。雷鸟的这代在显示上有两手:首先是支持 HDR10,更宽的动态范围立刻让画面“饱满”起来;其次内置的画质芯片会把 SDR 内容做算法增强,理论上能把非 HDR 的游戏或视频做更合适的色调映射——这在长期旅途中看电影或玩支持 HDR 的游戏时,效果明显优于同价位竞品。

但现实也有妥协:镜片为了轻薄有所取舍,暗场下会出现一定透视感——即便把亮度拉满,黑位表现还是比不过真正的 OLED 屏幕。雷鸟配套的遮光罩能改善体验,但这显然让“随手戴出门”的便利性打了折扣。音质方面四扬声器+B&O 调音在安静环境能做到环绕感,嘈杂环境下还是建议配合主动降噪耳机使用。

掌机玩家的第二块屏幕
对我这种常年带着掌机出差的人,Air 4 Pro 解决了「没有第二块大屏」的尴尬。用 Steam Deck 或 Switch(尤其是传闻中的 Switch 2)外接时,更大的画面、更高刷新率和 HDR,瞬间把掌机体验拉近家用电视。并且它的便携性也真的好:不用支架、不挤桌板,躺着靠着都能玩,这是传统便携屏给不了的自由。

然而接口与时序的限制不能忽视:通过 USB-C 直连的延迟控制得还不错,但对格斗、音游这类对时序极敏感的类型,仍能感到一丝不同步;另外配合第三方底座(如 JoyDock)激活 Switch 的 TV 模式时,会遇到 Joy‑Con 无法原位连接的兼容性问题,需要拆下手柄才能继续游戏。也就是说,这副眼镜更适合大多数 ACT、RPG 玩家,而非对帧延迟苛刻的硬核玩家。
结论:够便携,也够实用吗?
把电视戴到头上听起来像段子,但雷鸟 Air 4 Pro 这代确实把“电视的部分体验”带进了一个可接受的便携体态:高动态、较高刷新、环绕声与轻薄外形,几乎把“戴上就能看电影/玩游戏”的门槛降到了实用级别。短板是暗场透视、在嘈杂环境下音质表现受限,以及对低延迟游戏的适配不是百分百完美。
把电视戴在头上也许不是未来,但很实在。 你是会为了便携的大屏体验“第一时间尝鲜”,还是会等更成熟的低透视、低延迟的下一代产品?评论区告诉我你的选择。
参考来源:
- 爱范儿:雷鸟 Air 4 Pro 体验(原文图文与实测)https://www.ifanr.com/1643737 | 2025(原文发布时间页面显示 9 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