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戴着一副看起来像普通wayfarer的眼镜,抬头就能实时翻译、无感完成UPI支付、或由镜腿里的AI给出健康提醒——这不是科幻,而是Lenskart的新赌注。IPO在望的Peyush Bansal麾下,今日推出了名为「B by Lenskart Smartglasses」的新品牌,宣布首款产品将于2025年12月底发售,硬件由高通(Qualcomm)与索尼(Sony)赋能,软件部分更计划对印度开发者开放。

这件事刷屏的原因不只是一副眼镜好看或功能多,而是两条同时发生的产业级联动:一是从硬件到AI的全栈能力叠加(高通Snapdragon AR1 Gen1 + 索尼相机 + Gemini 2.5 Live),二是把设备变成平台——把相机与AI能力开放给印度的开发者生态,力图把智能眼镜变为新的“实时场景入口”。在Lenskart计划INR 70,000 crore的大型IPO背景下,这既是产品话题,也是估值故事的一部分。
技术堆栈与体验亮点
B by Lenskart首代机型主打「日常可穿戴」:机身重量约40克,内置Sony摄像头实现免持拍照录像,计算芯片为高通Snapdragon AR1 Gen1。更关键的是,官方提到会引入由Gemini 2.5 Live驱动的AI助手,支持免提UPI支付、实时翻译和个人健康洞察——把手机在手的交互搬到眼前。对比市面上更像实验品的智能眼镜,Lenskart把「轻薄+社交化支付+本地化服务」做成了明确组合拳。
“我们将向印度开发者开放设备的AI与相机能力,目的是把智能眼镜变成场景化的实用平台。” ——官方表述(简版)
商业野心:广告入口还是生态护城河?
把相机+AI接入本地应用意味着什么?Campaign India指出,这会创造一种“高度个性化与情境化”的广告媒介:实时视觉与听觉数据能驱动现场促销与本地化推荐。Lenskart试图做的不仅是卖硬件,而是复制智能手机时代那套生态玩法——硬件低价、平台开放、流量变现。行业预判: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到2030年被估值$4–5 billion(INR400-500 crores)(原文注),若Lenskart能先建起印度全栈穿戴生态,它就能把这块蛋糕吃下更大份额。
但这一策略也透露出两重风险——短期是研发与量产节奏(年底发售时间表能否兑现)与供应链配合;中期则是变现路径是否成熟:广告是否能为用户所接受?开发者是否愿意投入?
隐私与监管:未来最大不确定项
当眼镜能采集“现场/本地”视觉与语音数据,监管、隐私与社会接受度立即成为核心话题。Lenskart选择在印度本地建立生态,有利于快速试错与本地化合规,但也必须面对来自立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双重审查。行业观察者提醒:情境化广告的边界在哪里?用户可控的透明提示和数据最小化将是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
此外,技术合作伙伴(高通、索尼)与AI提供方(Gemini 2.5 Live)之间的责任划分,也将在未来的隐私争议中被放大。
从眼镜到平台的赌注,值不值得?
简单判断:Lenskart不是在做一副能拍照的潮牌眼镜,而是在IPO前夜,把「商品化的硬件」换成「平台型资产」——如果设备能吸引大量开发者和内容方,形成闭环服务(支付、翻译、健康、线下导流),这次押注回报可能很可观;反之,若用户对隐私与持续使用价值迟疑,Lenskart可能只是又一次被资本美化的硬件实验。
你会为「免提支付+实时翻译」买单吗?或者你更担心随时被“看到”的隐私?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选择。
参考来源:
- Campaign India:New eyewear ‘B by Lenskart’ brand launch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IPO-bound eyewear company’s smart glasses’ foray | https://www.campaignindia.in/article/new-eyewear-b-by-lenskart-brand-launch-everything-you-need-to-know-about-ipo/505670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