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业内判断——智能眼镜正在从“科幻”走向大众,出货量有望在今年达到350万台,增长超230%。
一、为什么智能眼镜在2025年加速跃升?
- 市场逻辑很清晰:AI大模型、微显示与轻量化算力同步到位,让眼镜能做以前只有手机或头显能做的交互。大会上多位嘉宾把智能眼镜列为“下一代主流计算终端”,这并非空喊,数据支撑了判断——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突破350万台,较去年暴增约230%。
- 产品端也在“百镜大战”中快速成熟:10月多家头部厂商集中发布或量产(三星Galaxy XR、阿里夸克AI眼镜、雷鸟Air 4、Meta Oakley Meta Vanguard等),用户对便携、低功耗、常戴化的需求正在形成。
- 产业链侧的投入同步跟上:显示、材料、软件和AI模型逐步形成闭环,尤其是微显示(Micro‑LED/Micro‑OLED)开始被视为实现“影院级视觉但像眼镜一样轻薄”的关键。
二、技术上这股风从哪儿来?
- Micro‑LED/ Micro‑OLED成关键:现场多位显示企业负责人都强调,Micro‑LED亮度、寿命和功耗优势明显,但要真正普及,成本和良率还要继续突破。
- 算力与散热的妥协:眼镜对算力有刚性要求(实时AR、翻译、手势识别),但受限于佩戴舒适度,厂商不得不在本地轻量化处理与云端推理之间做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多款产品同时强调“配套交互设备”(如影目戒指等)的原因。
- 场景化功能开始落地:现场展品提供的即时翻译(40种语言、90种口音)、空中手势控制、视频会议呈现等功能,展示了AI模型与微显示协同的实际应用路径。

(四川影目展出的INMO AIR3实物/渲染图,演示空中手势与大屏呈现)
三、四川能抓住这波机会吗?
- 现成的制造与显示基础:成渝地区承担了全球约50%笔记本、10%智能手机制造,四川生产近一半高端柔性屏——这是本地化落地的重要底座。
- 还缺什么:核心微显示芯片供应仍偏向沿海,部分本土厂商(例如成都辰显在大尺寸Micro‑OLED上有积累)还未完全覆盖小尺寸、超高密度的微显示需求;算法与AI模型是优势,但下游器件与材料需要补齐。
- 如何破局:从大会与行业人士建议看,路径在于补链(微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打造整机生态(模组、交互配件、软件),并用本地化的应用场景快速实现规模化。产业与资本共同推进,能把“技术供给”迅速转为“市场供给”。
四、三个关键风险,决定成败
- 续航与发热:这是所有可穿戴AR/智能眼镜的根本难题。更亮的微显示意味着更高能耗,电池与散热设计的突破仍是瓶颈。
- 成本与良率:Micro‑LED到规模化生产前夕,单位成本、良率和良好视觉体验仍需工程攻关,否则难以做到大众价格。
- 隐私与监管:摄像头、语音、位置等能力会触及个人隐私与合规边界,包含公共场所录制、面部识别等功能在不同市场会遇到规制风险。
结语:
我观察到,智能眼镜之所以在2025年被正式写入“下一代终端”的讨论,既有技术到位的因素,更有产业链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四川而言,这是一次产业升级的窗口:用现有制造与显示基础做“先手”,用本地化应用与生态补链做“落点”。如果能把Micro‑LED成本拉下来、把微显示供给做通、把场景做活,四川不只是供应链的一环——有机会成为下一代可穿戴生态重要的制造与创新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