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托科技现代化,而广东以聚焦创新驱动的战略思路,成为智能眼镜领域的排头兵。围绕提词、翻译和拍摄等多维功能,广东企业积极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智能眼镜向更加实用和高质量方向迈进。
智能眼镜三大功能提升日常办公体验
深圳聚集了全国70%以上AI智能眼镜的研发资源,诞生了集提词、翻译及拍摄于一体的智能眼镜产品,极大提升了记者及一线工作人员的现场工作效率。
- 提词功能:屏幕清晰,户外光线下也能流畅显示文字,支持根据语速自动调节。
- 拍摄稳定:视角真实,按键操控拍摄一人即可完成采访,且防抖效果显著。
- 实时翻译:中英文即时转换,两人分别佩戴,实现无障碍跨语言交流。
- 内容整理:智能眼镜自动记录并生成文章摘要,助力内容创作。

不过,舒适度和续航仍是用户关注的痛点,工作人员透露后续版本将持续优化佩戴体验和电池管理。
“衍射光波导”技术破解显示瓶颈,行业迎来纳米级创新
智能眼镜核心技术困境在于如何在保证镜片通透性的同时,实现高质量显示。广州广纳四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成功构建出“光的隧道”——通过纳米级光栅设计,精准导引光线投影,解决了传统显示的亮度与重影难题。
- 镜片内植入仅数百纳米大小的光栅结构
- 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设计偏差反复检测校正
- 已申请100多项国内外专利
- 目前全球市场波导片占有率61.4%,出货量领跑全球

未来将解决镜片投影“分界线”问题,实现真正“无痕”显示。
广纳四维董事长李晓军:“我们信心满满,突破关键瓶颈,推动技术产业化,量产高性能产品。”
科技赋权激发科研活力,企业从体制内实现华丽转身
过去五年,广纳四维团队从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项目组转身为独立企业,关键转折是2020年实行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政策。
- 研发团队获得70%知识产权分享及逾百万奖励资金激励
- 彻底激发科研人员转化动力,专利真正落地
- 2021年底创始人李晓军全职创业,推动技术产业化
- 公司规模与营收数年间翻数十倍

产业链协同新图景:融合光学、制造、算法,加速智能眼镜生态布局
深圳政府积极打造智能眼镜产业联盟,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秘书长寇宁砚指出,打破企业协作壁垒是打开行业增长的新动力。广东的光峰科技、乐聚科技等传统与科技公司纷纷加入:
- 光峰科技成功将双光机集成为单一输出,降低成本50%,减轻佩戴重量20%
- 乐聚科技优化铰链和材料,提升智能眼镜佩戴舒适度和设计美感
- 企业联手拓展供应链协作,打通光学、电子制造和算法研发三大环节

此外,广东AI智能眼镜企业积极走出去,2025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多家企业已签约20余名意向客户,打造大湾区与欧洲的创新连接。

结语:智能眼镜凝聚广东创新脉搏,科技点亮未来生活
广东智能眼镜产业用技术创新破解显示核心难题,用政策赋权打破体制束缚,用产业协同释放发展潜力。智能眼镜从“技术样机”走向高量产、日常应用,正成为科技现代化支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杆。
下一个五年,基于广东这片创新沃土,智能眼镜及相关AR/AI硬件将在更多场景实现颠覆,助推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驶入全球快车道。
